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西医卒中简史(1)

已有 2188 次阅读 2022-3-6 11:22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张和. 中医卒中先师(一)历史简述.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2):1042-1044

中医对卒中认识也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与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同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7)所称的“仆击”、“薄厥”、“大厥”、“煎厥”、“偏枯”,指突发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并正确指出病因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图1)。

中医把六大致病因素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因风所致的疾病为中风。正式使用中风为病名的大概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150-215)(图2),他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又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据说张仲景先用中风一词描述外感热症后(伤寒)又错误地二进宫把中风一词用于描述偏枯,使得中风意义混乱。当然后人把一种传染病译成伤寒,与张仲景的伤寒论毫不相干,也算是对他乱用中风的惩罚。

在中风意义不清时,卒中一词开始使用了。卒中风似乎包括了卒中和中风。临床描述与偏枯中风一致。

卒中风大概最早见于晋朝葛洪(284-364)(图3)的《肘后备急方》:“卒中恶,短气欲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卒中风,瘫、身体不自收、不能语、迷昧不知人”。葛洪使用卒中一词而意义更明确,更接近偏枯,因此卒中一词在宋元朝代继续使用。

其实《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里提到过卒中:“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但因用词太乱(如仆击、偏枯等)而未引起重视。

到明朝时,楼英(1320-1389)写了《医学纲目》,同时使用中风和卒中:“中风,世俗之称也”。“世又称为‘卒中’,乃初中风时如此也”。

中医对卒中病理生理探讨不多,不善求证寻据,往往以古为尊,在理论上慢慢走向死亡。有些肤浅学说如“体虚邪中”,强调内虚;“气血逆乱”,情绪诱因;“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确是病因之一。

在治疗上,中医与西医一开始不分伯仲而后领先。希波克拉底的放血、催吐、导泻疗法,时常加重病情而无治疗意义。葛洪收集了《救卒中恶死方》和《治卒中五尸方》等,开启了中国治疗卒中的先河。

那时丹药不分家,葛洪主要是炼丹方士,唐代诗人杜甫(712-770)曾写七绝赠李白(701-762),诗中赞赏葛洪潜心炼丹。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另外,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针灸治疗卒中:“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清代王清任(1768-1831)(图4)认为中风半身不遂是由气虚血瘀而成:“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他创立了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治疗中风后偏瘫。

王清任与众不同,做了30多年解剖,在1799年时专程去观看一女犯被判处剐刑(肢体割碎),他赶赴刑场,仔细观察。他还做过动物实验。在1830年临死前出版《医林改错》,可见其对学术的追求。

如果说《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同代齐名,张仲景和葛洪则与克罗地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不分伯仲,王清任则与约翰·维普夫(Johann Wepfer)和乔瓦尼·莫尔加尼(Giovanni Morgagni)并驾齐驱。如果历史停滞于此,中医则在卒中历史中与西医共享辉煌。

王清任是个转折点,虽前有古人,但后无来者,而他是孤军奋战,当时中国的学术文化不支持人体解剖的研究,历史无法改变,而清朝的衰败也间接地导致中医在卒中研究中的停滞。

在与西医交流并引入解剖学后,脑缺血与出血的分类在中医研究中也出现了。张锡纯(1860-1933)(图5)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是则河间之主火,为脑充血,东垣之主气,为脑贫血,一实一虚,迥不同也”。

总之,中医对卒中的研究起步辉煌,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体系,治疗也长期领先于西医。但因明清后长期闭关锁国不对外交流,崇古尊祖的文化不利创新,导致中医在卒中研究的历史地位从清朝开始下降(西医在此时期突飞猛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8247.html

上一篇:[转载]日本研发新冠口服药治愈率可达100%
下一篇:[转载]中西医卒中简史(2)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