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0):非逻辑思维相关概念摘录

已有 2204 次阅读 2020-5-28 21:07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华疫病学源流, 非逻辑思维, 相关概念

一、联想思维

所谓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主要思维形式包括幻想、空想、玄想。其中,幻想,尤其是科学幻想,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包括:

1. 相似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外部构造、形状或某种状态与另一种事物的类同、近似而引发的想像延伸和连接。

2. 相关联想是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相同而又具有极为明显属性的联想。例如看到鸟想到飞机。

3. 对比联想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具有相反性质的联想。例如看到白色想到黑色。

4. 因果联想源于人们对事物发展变化结果的经验性判断和想象,触发物和联想物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如看到蚕蛹就想到飞蛾,看到鸡蛋就想到小鸡。

5. 接近联想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很大关联或关系极为密切的联想。例看到学生想到教室、实验室及课本等相关事物。

二、想象思维

所谓想象思维,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类进行创新及其活动的重要的思维形式。

想象思维有再造想象思维和创造想象思维之分。再造想象思维是指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思维则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即作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1. 实有性指思维的结果是以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东西为依据的。例如:"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燕子》)把小燕子停歇在电线上想像成正待演奏的五线谱,多么富有韵味。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形象思维。

2. 可能性指思维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确实存在而是可能存在的。例如:"在马路上吐了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蛇与庄稼》)这种想像思维不能脱离生活凭空臆造。

3. 幻想性指思维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将来也不可能产生的。例如:"……,你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挑山工》)仙人的腾云驾雾永远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

4. 比拟性指思维的结果不是思维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与它所思维的对象具有相关的东西。例如:"……,它分明像一个老人在那里怀念过去的事。"(《老牛》)这种思维一般有物拟人、物拟物、人拟物和人拟人等形式。

5. 假定性指思维的结果是作者假定的东西。例如:"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跳水》)这种思维方式常用"如果、倘若、假如、要是"等词语来表示假定性。

6. 夸张性指思维的结果是把它有关部分加以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夜旷天低树"(《宿建德江》)。诗句中"三千尺"和"天低树"是一种夸张性的说法。

7. 单一性指思维的结果放在了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例如:"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的小白梅。"(《梅雨潭》)这里仅指"水花"的颜色和形状与白梅相似,而白梅的"熬霜、忍寒"等属性水花是曾不具有的。

三、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它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具有直接性、敏捷性、简缩性、跳跃性等特点,可以认为它是逻辑思维的凝聚或简缩。

四、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主要用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它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概括而产生的。从发展水平可区分出三种形态: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学龄前儿童(3-6、7岁)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之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一般成人在接触大量事物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的形象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形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35405.html

上一篇:《苏东坡三部曲》惹莫名烦恼
下一篇:读《中藏经》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