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第一章第一节(2)
2020-1-17 17:16
阅读:2497
标签:现代医学, 古代医学, 人类的起源

二、大事记

(一)恐龙灭绝之谜

目前,科学界把人类起源与恐龙灭绝联系了起来:由于地球霸主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作为统治地球1.6亿年之久的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2.4亿年至6500万年前),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科学家们的种种猜测。

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大家一直争论不休。虽然各种说法很多,但比较有说服力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只有在陨石中可以找到,科学家们因此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物体撞击地球,其打击肯定是无与伦比。科学家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他们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并且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推算结果,这个坑的直径在180~300公里之间。

2009年,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是这样描述的:他们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稀有元素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232倍。如此高浓度的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岩浆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超级火山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148千米),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导致太阳光无法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综合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

在此之前,学术界都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但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剧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因此,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可以完美地解答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是造成地球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当然,这还只是猜测。对于恐龙的灭绝,科学家至少提出了90多种较有道理的假说。因为假说越多,真相离我们的认识可能越远。无论如何,恐龙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共延续了1.6亿年,经历三叠/白垩界线处的大灭绝事件之后,当时所有重约10~25千克的生物基本都灭绝了。许多哺乳动物在此阈值之下,因此得以躲过此次灾难并在其后大型化,向空出来的生态域进军。毫无疑问,人类是诸多哺乳动物中进化得最幸运的一个种族。

(二)消失的古猿

生物进化是如此残酷。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与现代人的出现及演化相伴随的是:与人类祖先相伴随的古猿一个一个地消亡和绝迹。为什么人类能够与大多数低级生物和平共处,而与自己的先辈不共戴天?这是竞争的无情,还是进化的需要(图1-6,1-7)?

  

1-6  人类进化简史


 

1-7  人科动物演化示意图

 

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原猴类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猿类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原上猿其次是距今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森林古猿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

但是,进化的原则是适者生存。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裂谷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可能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

600多万年前地球进入冰河期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最近研究证据有颠覆这个流行观点的可能。这期间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逐渐灭绝。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这是极有哲理的事情:在适者生存的铁律之下,进化是顽强者的生存选择;环境优越与不能适应恶劣环境的物种都不能成为“上帝造人”的选择对象。

目前认为,大约600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称之为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露西女士”。

露西女士1974年出土于埃塞俄比亚生活在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抛物线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顶叶扩大可能有原始的语言能力而且配合手势与他人进行交流;拇指可与其他四指对握能使用天然工具;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于足前方脚底有足弓;头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颅底中央骨盆比猿类宽能直立行走。南方古猿的头骨比人类的短脑容量很小只及现代人的三分之一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的相近。南方古猿虽能直立行走却步履蹒跚行动笨拙而迟缓。从肩胛骨和臂骨看来南方古猿依然保持其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特征。

虽然南方古猿是公认的最早人类祖先人类的起源是最早的人科动物其体质特征和人接近(150万年前南方古猿消失)但是,南方古猿象人而不是真正的人象猿而又与猿明显不同处于二者的中间环节是从猿到人过程中的第一种过渡生物。  

人类进化的关键环节

1.  直立行走的意义

2019年11月6日,德国古人类学家在德国蒂宾根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他们在2015年到2018年间在德国南部地区发现了一种此前未知的灵长类动物化石。称这种生活在1162万年前的类人猿(既能直立行走又能爬行)可能改写人类进化史,即将进化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直立行走的时间比人们原来认为的时间提前数百万年。

其中最完整的一个化石来自一个成年雄性类人猿,研究人员推算它生前身高约1米,体重约为31公斤,外形类似今天的倭黑猩猩,而令研究人员惊奇的是,它有些骨头与人类而不是猿类高度类似。有关研究报告发表在2019年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但此前流行的观点是,约600万年前在东非一种南方古猿为适应环境变化,开始从树上下来,由四肢着地的指关节拄地行走渐渐进化到直立行走。这一新发现是否就证明:直立行走行为最早出现在树上而不是地面上,人类与类人猿最后的共同祖先并没有经历指关节拄地行走阶段;直立行走最早在欧洲出现,而不是非洲,仍然需要学术界的进一步认可。尽管如此,从爬行到直立行走肯定是是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祖那笨拙的双手,终于从行走功能中解放出来,以从事别的劳作。目前仍然认为:25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几乎同时演化出多个分支:

1)鲍氏猿人:鲍氏猿人貌似猩猩体格粗壮;脑容量达500毫升以上;牙齿巨大面部肌肉有力耐粗食。鲍氏猿人以植物为食食物充裕生活悠闲但食性单一适应能力不强。100万年前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鲍氏猿人因无法适应而灭绝。

2)能人:能人的体形较为纤细瘦高;脑容量在700毫升上下;手骨和腿骨与现代人近似。能人的食性广泛既采食野果、嫩叶和植物块茎又食用肉类而且食物中的肉类比例很高。能人生活艰难经常食不裹腹但适应能力很强。

3)匠人:匠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与能人相似但适应能力似乎更强。后代的直立由匠人演化而来的可能性更大。  

 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与其祖先南方古猿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 能人和匠人既采食果蔬也捡食腐肉与蛋类又猎食野兔、野鹿、野驴和羚羊等可能还有简单的语言。但是,早期猿人既是猎人进行狩猎同时又是猎物经常成为大型食肉动物的美食佳肴。

2. 制造工具的价值

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能人和匠人似乎能建造简单的住所。而且,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经过打制的石器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多边器等。据此可以想象能人与匠人打制石器而后手握石器去宰割兽肉并对兽骨进行敲骨吸髓的场景。骨髓更富营养而其他动物却没有能力享用骨髓。

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同时,制造工具能够促进语言的发展;使用工具能够获取更多更好的食物;大量摄入高营养的食物能够促进大脑的进化。从此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旧石器时代

早期猿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主要发现于非洲的部分地区。从发掘场地发现:能人或匠人曾与几种不同种类的南方古猿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场所里甚至与其后裔的直立人在同一处生活。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性不同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生存竞争问题。

将近20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了直立人。直立人又称晚期猿人目前认为,他们走出非洲向亚欧大陆迁徙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一次走出非洲。在非、亚、欧三大洲发现有大量的直立人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德国的海德堡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等都属于直立人的范畴。

直立人的脑容量在1000毫升上下;头骨很厚眉脊突出颅骨低平有猿的特征;腿骨似人适宜直立行走能象现代人一样快速奔跑。从脑颅骨的结构可以确定直立人拥有语言能力。直立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也许还使用一些符号进行记事。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直立人继承了其祖先的技能并加以改良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思制作石器。在直立人的生活遗址中除了出土大量的石器同时出土大量被烧烤过的兽骨以及其他用火痕迹。可以推知在雷电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中直立人取来火种加以保存继续留用。

3.  火的使用

直立人用火既能抵御寒冷又能驱除猛兽更能享用熟食其意义非同小可。熟食肉类和鱼类对人体大有裨益能在相同数量的食物中摄取更多的营养更有利于大脑及全身的进化。正是这一进步,直立人虽然没有庞大的躯体也不能高速飞奔更没有尖牙利爪和犄角毒囊但他们凭借聪明的大脑和灵活的双手终于在动物界中获得了绝对的优势逐渐晋食物链的最上

60万年前非洲和亚欧大陆上的直立人各自独立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海德堡而得名。其实海德堡人仍然属于直立人的范畴是后期直立人的一种其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与原来的直立人相比变化不太大。

此外,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将在下两节分别介绍)也是非常关键的。

从智人到四大人种

1. 尼安德特人

随后在非洲和亚欧大陆上由当地海德堡人各自独立演化而来的尼安德特人出现了。

尼安德特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河流域而得名简称尼人又称早期智人或因其大多居住洞穴中而称之为穴居人现今在非、亚、欧三大洲发现大量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大荔人马坝人许家窑人都属于这类早期智人。

尼安德特人的体质形态与现代人很接近但仍存留若干猿的特征:眉脊发达前额低斜枕部突出鼻子宽大颌骨前突等。尼安德特人身材不高但强壮结实;脑容量1300毫升左右比直立人大得多脑组织也更复杂。在尼安德特人居住过的洞空中发现大量精巧的石器制品、骨针、动物化石和用火痕迹。

28万至11万年前地球经历一个冰川期7万多年前地球再次迎来最近的一个冰川期。尼安德特人生活的时代正值两个寒冷的冰川期其中只有四万年温暖的间冰期。尼安德特人身穿兽皮缝制的服装烧火取暖;主要以狩猎为生使用有刃有角的薄石片和木棒组合而成的形如标枪的猎具;狩猎时经常组织多人利用有利地形来伏击大型猎物也会用火把将猎物逼入有利地形。尼安德特人已有葬仪;年长的人会把生活经验传授后代。但是尼安德特人一直使用固有的工具没有思考进一步改进。

20万年前在亚欧大陆上身材较矮的海德堡人在独立演化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的同时在非洲身材较高的非洲海德堡(直立人)也演化出了非洲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后来非洲早期智人走出非洲走向亚欧大陆可能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二次走出非洲。

2. 晚期智人

考古研究发现:在亚欧大陆上由当地海德堡人独立进化出的早期智人与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甚至与第三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至少共同生活过6万年。大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都灭绝了被晚期智人彻底取代。当代分子生物学的DNA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不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将近20万年前冰河期非洲虽不寒冷却极为干旱生存环境仍然恶劣非洲海德堡人(直立人)在演化出非洲早期智人后原来的种群几乎全部灭绝。15万年前极少数有想象力的适应能力更强的非洲海德堡人的后裔出现进一步演化终于逃过劫难活了下来。科学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女性的线粒体DNA研究发现:现在全世界所有人都是15万年前九位女性祖先的后裔这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奇迹。1987年科学家据此提出夏娃理论并开展寻找“夏娃”的行动。

些极少数活下来的人就是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或现代人)。11万年前冰河期结束全球气候回暖晚期智人迎来了好时光。但是7万5千年前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大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物质被抛入高空并在大气平流层中扩散开来遮蔽了大量的太阳光导致全球气候产生急剧变化地球再次进入冰河期。在冰期之初由于环境险恶生存艰难晚期智人的种群规模快速缩小几近灭绝。然而到了6万年前晚期智人终于适应了严酷的生存环境其种群规模得以逐渐扩大与恢复。

10万至5万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逐渐走向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个大洲。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三次走出非洲。在这期间由于冰河期太冷的缘故很多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又返回非洲而后再次走出来。

克罗马农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法国的克罗马农山洞而得名又称晚期智人或现代人。目前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现有克罗马农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山顶洞人、河套人水洞沟人和资阳人等均属于克罗马农人的范畴。但是中国晚期智人与欧洲晚期智人相比二者的体质形态稍有不同制作的用具及创造的文化水平相当而风格略异。

克罗马农人的体质形态已没有任何猿类的残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其主要特征是:颅顶高而宽大眉脊几乎消失颌部退缩下颏明显臼齿窝深等等。克罗马农人的头圆而丰满脑容量达1400毫升上下脑内纹褶复杂与现代人没有差别具有很高的智慧拥有完全的语言能力。克罗马农人身材瘦高四肢发达作讯速而灵活双手极富技巧。克罗马农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猎取鹿、羊、野马、野牛、甚至大型猛兽。克罗马农人知道埋葬已故亲人利用长石片和石叶来制作工具。在克罗马农人的生活遗址中,发现大量尖状器刮削器、各种石刀、雕刻器和钻头等石器以及骨锥、投矛器、骨针和鱼叉等磨制骨器还有各种装饰品用骨头和软石雕刻的人物像和动物像以及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劳作和狩猎场面的壁画、岩画。

可见,克罗马农人不但追求物质生活同时知道追求精神生活。从出土的大量装饰品中推知克罗马农人已有审美能力和爱美习俗。从众多壁画和岩画中可以推知克罗马农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以前所有生物包括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都不具备的。正是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克罗马农人更具创造性并引领克罗马农人逐步走进文明社会。

根据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研究亚当理论发现所有现代人都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其先祖主要的迁徙时间和迁徙路线大致是:5万年前克罗马农人陆陆续续沿着非洲东海岸越过红海经西亚来到中亚然后穿过印度到达东南亚。4万年前从东南亚出发一部分人进入中国南方越过长江到达中国北方在东亚地区扩散开来而另一部分人则越过一个又一个海峡(冰河期时代由于海平面降低那些海峡大都成了陆桥可以徒步穿越)前往大洋洲。同时又有多批走出非洲的克罗马农人继续来到中亚其中一部分向西迁徙到达欧洲而另一部分则走向东方进入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等地与从东南亚北上的人群融合。在亚欧大陆的现代人群体中中亚群体拥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最为古老特别是乌兹别克群体。中亚地区是克罗马农人走出非洲后两次主要大迁徙的起源地。不过,中国学者的多中心说”与此不同,我们在前面的内容已经有所介绍,下面还将提到。

3.  四大人种

人种race)是根据体质上可遗传的性状而划分的人群。通常,根据肤色、发形等体质特征全世界的人划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Mongoloid)或称黄种人,肤色黄、头发直、脸扁平、鼻扁、鼻孔宽大;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称白种人。皮肤白、鼻子高而狭,眼睛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尼格罗人Negroid)或称黑种人,皮肤黑、嘴唇厚、鼻子宽、头发卷曲;澳大利亚人Australoid)或称棕种人,皮肤棕色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而卷曲,鼻宽,胡须及体人类起源毛发达。在每个大种之下还包括若干小种。

四大人种是怎么来的?这一直是人类学家重点关注和探讨的焦点,涉及到人种起源理论现代人种是在什么时候从那一阶段人类开始形成的和怎样形成。

早期的研究表现出人种起源一祖论和多祖论的论战。一祖论者认为各人种都由同一种古猿起源多祖论者认为各个人种是从不同的古猿独立的发展而来。例如,有的多祖论者认为白种人起源于黑猩猩黑种人起源于大猩猩黄种人起源于猩猩。而这三种猿类分别是三种猴类的后代。多祖论已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因为现代各人种属于生物学上同一个物种,各人种主干之间存在过渡类型,以及各地区发现的人类化石形态具有共同的阶段性变化等表明它们在人类或早或晚的阶段上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在一祖论确定后出现了人种起源的单中心说和多中心说。单中心学派认为现代各人种由某一地区的更新世晚期的早期智人扩散而形成多中心学派则主张它们是当地不同类型的早期智人甚至更早的直立人的后代。

魏登瑞在1946年首先提出多中心说。他认为在直立人阶段的早期或更早,人属已经分布在旧大陆的大部地区。直立人的这些地区类型以直线进化的形式沿着共同的方向独立地演化,导致现代各人种主干的发生。他提出4个起源中心①小亚细亚,由斯虎尔人经西欧克罗马农人到欧洲白种人②东非或南非,由布罗肯山人到非洲黑种人③华北,由北京猿人到亚洲黄种人④巽他群岛,由爪哇猿人经昂栋人和瓦贾克人到澳大利亚人。强烈地支持多中心说的是美国人C.S.库恩。他认为在形态上存在差异的,地理上隔离的5种直立人在不同的时间跨过智人的门槛

单中心学派认为在同一地区的直立人或早期智人与晚期智人颅骨的解剖结构并没有精确的继承性主张对选择的适应解释现代人种的变异性认为从具有现代形态的一个中心群向外扩散在当地选择因素作用下形成不同人种。美国人W.W.豪厄尔斯借用《圣经》上的故事把这种学说称为诺亚方舟假说

首先,任何一个人种都没有某个或某些专有的基因,人种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某种或某些基因的频率不同。例如,决定血型IA等位基因在欧洲白种人中频率比较高,IB等位基因在亚洲黄种人中频率比较高,Ii等位基因在南美印第安人中比较高,但它们都有 Ii、IA、IB 3种等位基因。

其次,由于各种中间类型的存在,各种族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南西伯利亚人和乌拉尔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而千岛人则具有白种、黄种、黑种3个主要人种的特征。

而且,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文化隔离,但这些并没有导致生殖隔离。种族在遗传上是“开放”的,不同种族之间可以通婚,都能产生生命力强的后裔。人类是迁徙能力很强的物种,各种各样的隔离都会由于迁徙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所打破。由此可知,任何企图进行“纯”种族分类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因此认为,肤色、鼻形等体质特征主要是由于对气候的适应而产生的。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显黑色,中等的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生活在横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种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种人具有深色的皮肤,可使皮肤不至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损害。紫外线可以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因而,深色的皮肤可以防止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而导致维生素D中毒。相反,白种人原先生活在北欧,那里阳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维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欧白人皮肤里的色素极少。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有较长而突的鼻子,可以帮助暖化和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黄种人的眼褶可能与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扁平的脸型和半满的脂肪层能够保护脸部不受冻伤。 这些种族特征大约是在化石智人阶段形成的。由于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大多数种族特征早已失去适应上的意义。今天,一个黑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纬度的北欧,他完全不需要靠阳光中的紫外光去产生维生素D,而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必要的维生素D。白种人也可以借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设施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单中心学派和多中心学派在原则上都承认人种形成的原因是选择、突变、迁移和遗传漂变。但在解释自己的学说时实际上只是强调这些互相颉颃的因素的一个方面。1984年,美国的M.H.沃尔波夫、中国的吴新智和澳大利亚的A.G.索恩认为非洲是人科的起源的中心地区,由于小群体效应而产生的遗传漂变和环境变异的选择作用,在人科从这个中心向边缘地区扩散中已形成了多类型的群体polytypic po-pulations。由于维持区域内的连续性以及地区间的差异性所必要的选择和遗传漂变与保证物种的统一性所必要的多向的基因流迁移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地区上多态的变异性在更新世大部分时间里得以保持。

上关于物种发生过程的理论不可避免的渗进人种起源的讨论之中。系统渐变论是以旧种性状逐渐改变和积累解释新种的形成间断平衡论认为这种渐变不足以产生新种,也不是旧种所有类型都可以转变为新种,只是其中的一个新的适应的物种,并通过扩散迅速代替旧种。

通过人种起源的理论研究,一些基本事实已经清楚全世界现代人类属于生物学上同一物种。在进化的各自阶段中也基本保持了是否完全保持,仍在讨论中其物种的统一性。在现代人种主干区域范围内,一些人种特征在直立人以后的各阶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类似。不仅欧洲,而且东亚和非洲也是人种起源和进化的主要区域。以前关于人种起源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的地位上,而忽视了世界上其他地区。这些是人种起源理论研究已经取得的主要进展。由于化石材料的局限,也由于物种形成的生物学机制尚无定论,人种的起源、形成、分布和混杂等问题至今仍有许多地方无法弄清。

南方古猿开始人类在经过长达500多万年的进化历程之后终于迈进了文明社会。在这期间那些身处优越环境、生活悠闲的种群往往进化缓慢适应能力较弱而那些身处逆境、生活艰难、饱经磨炼的种群则进化较快应变能力更强。在人类进化史上曾经多次面临环境、气候等因素造成的严重生存危机那些无法面对新挑战的适应能力不强的人类所有分支种群先后都被淘汰了灭绝了只有能够及时作出自身调整以应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强的最优秀种群才得以存活下来而且变得更加强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1465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