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王振海等: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已有 2366 次阅读 2019-12-28 19:5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天人相应, 中医学, 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 |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王振海王蕾.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环球中医药201587):807 

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整体观”“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表述上的混乱。表述上的不一致,反映了理论上的不明确。而理论上的不明确,必然导致人们对中医认识理解上的困惑。笔者认为,应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表述为天人相应思想。

1  天人相应的语源

《黄帝内经》没有明确记载“天人合一”一词,而是从生命和医学角度择取、倡导了“人与日月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思想,“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经历了“应于人”“验于今”的实践检验,从而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

2.1  “天”的含义不同

天人合一说的天,有多重含义,众说纷纭。有一义说,认为“天”即大自然(季羡林)二义说,认为“天”一指有意志的天神,一指自然的天体(王明) 三义说,以张岱年、宋志明为代表,张岱年认为“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宋志明说“天有主宰、自然、义理三种涵义”四义说,认为“天”指意志之天、无为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康中乾) 五义说,以冯友兰、任继愈为代表,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任继愈也主张“天”有五义主宰之天、运命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人格之天六义说天地之天、自然之天、皇天之天、天命之天、天道之天、天理之天(傅伟勋) 混沌说,认为“天”是一个混沌概念,神、本体、本原、自然、必然、命运、心性等均在其中(刘泽华),林俊义则根据历史顺序,抽出天有人格神,天象或气象及其规律(天道)、天命、自然、天然、天志,群物之祖,天理、天性、天心、天气和宇宙空间等12种涵义[1]

而《黄帝内经》中的天不止包含天象、天气、气候等,也包含了“地”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既包含直接的“象”,也包含“象”后面所蕴含的“道”——变化的规律,既有“形而下”的,也有“形而上”的[2]。也就是说不但包含产生人和对人发生影响的自然之天,也包含了人事社会之天。《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人事与天地并列,属于社会意义的天。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人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环境的优劣或剧烈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体健康,从而把人事社会之天与天地自然之天并列。《素问·移精变气论汤液醪醴论》中,岐伯在回答古人和今世疗效的差别问题时,就强调这是社会之天变了,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变了,病情也和古人不一样,所以治疗方法也随着发生变化而疗效还不满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谈到“生乃不固”的两个原因时就指出一是自然之天的方面,一是社会之天——人的方面“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因此在诊治过程中不要忽略“故贵脱势”“始贵后贫”的社会因素。

2.2  “人”的含义有别

“人”的涵义既指单个的人,也指整体的人。天人合一说的“人”不是指普通的平民大众,而是大人、君子,如《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荀子·五制》“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礼天地”。《黄帝内经》中的“人”是不带任何社会属性的全体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的总体,全书对人使用的是“民”“万民”“百姓”“众子”这样的概念[3]

2.3  目的不同

天人合一主要目的不在于关注自然界的规律,而是为寻求现实世界的道德原则和人类政治生活的普遍原则,寻求政治存在的意义,是指君主要遵守天道,效法天道,体道而治。如《吕氏春秋·圜道》“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主执圜,臣执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掌握自然规律以及研究天人相应规律和运用天人相应规律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人类寻找更适当的生存生活方式和防治疾病的原则与方法。《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指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2.4  内涵不同

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天人合一”包含了诸如“天人合德”“天人相分”“天人相通”“天人感应”“天人相应”“天人不相预”“天人交相胜”“天人合一”“天人同性”“天人同体”“天人同类”“天人一气”“天人一心”“天人一理”等多种学说,概括起来可归约为“天人相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三类。“天人合一”观念,其本义并非直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天人合一”的理论也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以政治、伦理和精神境界为本位的。“天人合一”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更多体现在其社会、政治、道德、伦理、价值、认识论、人格修养方面的意义[4]“夫礼,天之经,地之义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诚者天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十九章》)天人合一说把礼、性、德、诚提高到天的地位,然后反过来要人去合天,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道德原则的客观性、天道性。

面对天人关系的诸多提法,《黄帝内经》从生命和医学角度择取、倡导并发挥了“人与日月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思想。天人相应思想既承认天与人的区别,又承认天与人的联系,同时还认为“‘参’是相互的,人法天地而也可以参赞造化”[5]。天的变化影响着人,人又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着天[6]。既包含了“天人相分”区分主客的内涵,而不致听其走向片面和极端另一方面又把“天人合一”所体现的社会、政治、道德、伦理、价值、认识论、人格修养方面的意义及孜孜以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包摄在天人相应思想中而不致使其流于玄远。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最高精神境界,天人相应注重的是客观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反映的是理想状态,天人相应反映的是现实状态。因此,“天人相应”显然要比“天人合一”更明白更确切地反映了天人关系。

2.5  《黄帝内经》继承发展了天人相应相参思想

天人相应相参说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零散的,范蠡、子思、荀子都提到了天人相参相应,但都没有展开论述,形成系统。如“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可以成功”(《左传·国语》)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一章》)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礼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荀子·五制》) “天行,有常……故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面对天人关系的诸多提法,《黄帝内经》注重的不是抽象的论辩,而是如何运用天人相应思想处理实际问题。《黄帝内经》继承发展了天人相应相参思想,并将之系统化。《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相参思想为指导,融汇诸子各家学说,对成书之前的医学资料和各家学说进行了全面整理和继承,构建了一个贯通天地人的理论体系。

3  天人相应与整体观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解,长期以来一般是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来加以概括。这显然难以涵盖和体现这一体系的丰富内涵、内在联系及其特色,也就难以具体有效地指导临床、科研和教学[7]

通常认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起码包括作为体系基本元素的基本概念,和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基本关系做出的推论。天人相应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天”“人”。“人”包括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吃穿行住产生的社会关系,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从单个人到群体人生活在其中的天。每个人对他自己来说是人,相对于另一个人来讲又属于天。毫无疑问,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有着自己生命运动变化的轨迹,但人是“天”的产物和组成部分,所以生命运动变化的轨迹必然要服从、受控于“天”运动变化的规律。天的变化产生和影响着人,人又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着天,天人之间相互作用,人天相应,这就是天人之间的基本关系[6]。可以看出,中医整体观主要包括的三个方面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归根到底依然是“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两个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包括在天人相应思想理论中。事实上,中医整体观就是从《黄帝内经》关于天人相应的论述中概括出来的,是建立在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基础上的。

天人相应思想理论提供了天人相应的思想方法[8]。医学就是伴随着对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和对天人关系的认识而发展的。天人相应思想方法不仅指导古人创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同样可以指导今人,像复杂性理论、系统论、控制论、模糊理论、信息论、全息论、协同论就可以运用于医学领域,用来阐明对人的认识。同样,自然科学的方法、社会科学的方法、数学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逻辑的方法、猜想的方法、理性思维的方法、非理性思维的方法等,都可以用来研究人及其健康与疾病问题。显而易见,天人相应方法论不仅包含了整体观的方法,还包含了其它方法,从而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和与时消息性。

4  新老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论证

老一代中医药专家早就指出了天人相应思想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基础地位这个问题。“气或精气学说,阴阳学说,都以天人相应思想为基础”(岳美中),天人相应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渊源所在”,是“贯穿整个《内经》的指导思想”(方药中),是《内经》理论的精髓,“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运气学说等,几乎无不根据天人相参的原理而阐明其所具有的规律性”(裘沛然),是“贯穿整个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陆干甫、谢永新)。新一代中医药学者通过对《内经》及其时代,对中医基础理论,对天人相应思想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内经》体系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天人相应,《内经》体系,主要是天人相应的体系[9]。中医理论要还其本原——人与天地相参[10],认为天人相应思想不仅仅是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6]

5  现代科学的研究

一种生物生存在什么条件下,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生物适应的结果,生物的进化过程也就是天人相应的过程。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克隆羊,从生态学到微生态学,从宇宙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到蛟龙号深潜,天人相应思想经过了现代科学从宏观、中观、微观以至宇观的检验,证明了天人相应的正确性和科学性[6,8,11-13]。天人相应不仅是中医学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看法,而且是生物界的一条基本规律。要想真正认识人类本身与人类疾病,就必须把人与其生活在其中的天联系在一起。因此,把天人相应思想作为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逻辑的必然。

6  便于当代理解把握和传承交流

如何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建立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相适应,便于当代理解、把握、传承、交流的理论框架与结构,是中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的重要课题[14-15]。而明确了天人相应思想的理论基础地位,就理顺了中医体系的逻辑结构,这就是用对天的认识说明对人的认识用认识天的方法去认识人从人和天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人研究天人相应规律和运用天人相应规律[8]。同时也就明确了中医体系“道、理、法、术”四个层次结构。“道”就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天人相应思想。“理”属于第二层次——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对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形成适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如气血津液、阴阳五行、升降出入、藏象经络、寒热虚实等。“法”属于第三层次,是用基础理论研究具体的天与具体的人相互作用产生相应变化的规律,总结归纳形成如六淫辨证、伤寒辨证、温病辨证、杂病辨证、摄生、经络、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的临床应用理论。“术”是第四个层次,就是在以上基础上产生的对某一具体病种、证治、药物、方法提出的具体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方法,如伤寒护阳,温病存阴等。正因为中医理论是用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建构起来的,随着对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和深入,对养生及疾病防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中医理论不但可以根据时代和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部分的修正和改造,补充和发展,还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时候,以现代自然观、宇宙观为参照系,用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建构起新的理论大厦。也就是说,天人相应思想使中医理论具备自我更新的内动力。天人相应思想既为理解、把握和传承交流中医理论提供了方法,也为中医走向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笔者相信,只要从天人相应思想出发,就如高屋建瓴,一通百通[16],从而应对和解决中医学面临的困惑、危机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林俊义. 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论”,寻觅“自然与人的和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9)4-8.

[2] 杨光.正确看待“天人相应”[N]. 中国中医药报,2010-05-05(8).

[3] 申咏秋,鲁兆麟. 《黄帝内经》的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08-109.

[4] 耿云志. 近代文化与儒学[N]. 人民日报,1988-03-21(5).

[5] 裘沛然. 裘沛然选集[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80-184.

[6] 淮辉先,王振海. 试论天人相应思想的科学性[J].中国医药学报,19883(1)9-13.

[7] 许家松. 把根留住 继往开来——中医理论现代发展战略研究之我见[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13(3).

[8] 王振海,淮辉先. 从《黄帝内经》谈天人相应思想的方法论[J]. 中国医药学报,1998,13(3)20-23.

[9] 赵洪均. 内经时代[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93.

[10] 张效霞.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57.

[11] 周鹏,高学敏,张建军,等. 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看人体太空生理紊乱[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6)472-475.

[12] 刘焕兰,谈博. 天人相应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4)407-410.

[13] 熊德鑫.微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5)252-253.

[14] 潘桂娟. 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481-483.

[15] 王耘,颜素容,乔延江. 中医理论建模的天人相应形式化方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7)437-439. 

[16] 王振海,王蕾. 高屋建瓴 一通百通——关于天人相应思想研究问答[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7(60)181-18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11861.html

上一篇:[转载]刘胜利:《黄帝内经》身体观的现象学阐释(四)
下一篇:[转载]方满锦:析论《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