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技艺如何走出其哲学化母体?

已有 2335 次阅读 2019-10-31 07:1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化, 中医技术, 哲学化母体

提要:中医科学化则是希望利用现代医学的理念、方法、工具等研究传统中医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抛开或弱化哲学层面的理论,抑或对这些理论进行客观化探讨。

另一方面,个体化医疗是现代医学最大的努力目标。精准医学就是讲究个体化,个体化与标准化相得益彰。现在的各种指南为什么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繁琐,就是为了实现个体化诊疗。现代医学正在向中医学靠拢,克服其自身的缺陷,螺旋式进步。

聂广(深圳三院):吕老师,中医科学化的内涵与外延如何?它与国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能否用实证中医学表述?外延是否可以表述为:理论客观化,学术规范化,技术标准化?愿闻其详。

吕永赟:“中医科学化”,这里的“中医”,沿用“TCM”的概念,简称“中医”,不展开解释,不去讨论中国各民族的传统医学。

如果更明确,就是“汉医”,与“蒙医”、“苗医”、“韩医”等对称。可是“汉医”的名词已经被日本最先使用“汉方医”,日本为了民族问题,还有“东洋医学”“东亚医学”等说法。国家方面主推的是“中医”和“TCM”这两个概念。

“国医”是自称,区别于外来的“洋医”、“西医”,如同“国学”“国画”一样,都是自称,不是标准名词。不宜使用。

“现代化”是从古今时代,从时间方面来说明,没有截止时间,这是不合适的地方。如同“某某现代研究”,“某某新进展”等必须有一个确切的时间。或者说“现代化”是永无止境的。

“科学化”的提法,始于近代,我国从民国开始的“赛先生”“德先生”一直没有真正完成,对比一下东邻,连续的诺奖(虽然诺奖不能说明一切),就显示出“科学化”的差别了。

科学化的目的,是寻找规律。虽然规律有不同的层次。比如青蒿素的发现,可以看出科学性的不同。“鲜青蒿一握,绞取汁”,就是科学的,一入煎剂,科学性就被抹杀,隐而不彰了。

水蛭,主要成分是水蛭素,一入煎剂就没了科学性。水蛭活用,叮咬,反而保留科学性,提取或者合成水蛭素,科学性进一步提升。

桂枝汤及时方后注,按照科学的解释,完全符合现代医学,而且现代医学还没有这样完美的整体方案。1800多年前的方案,具有超过现代医学方案的科学性。

可以看出,科学化虽然也有时间的演进和层次的区别,但也能超越时间,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才有可能称得上科学,至少在被推翻之前都是“目前最正确的”。如同牛顿定律在地球上这样的宏观尺度上,也能反应规律一样。虽不是绝对真理。

“中医科学化”的提法,是继承自前辈的,至少从民国开始。中间不断受到干扰。而且主要是来自内部的干扰甚至打击。但科学化是符合中医自身发展方向的,是自我的发展提升,自我的扬弃。

中医没有像日本汉方那样灭亡过,没有经过涅槃,真正的复兴和重生,必然更加艰难曲折,但科学化的明灯即使是闪烁一下,也足以给人以光明的启示,知道了追寻的方向。

同意聂老师关于“中医科学化”外延的表述。请大家继续讨论!

聂广(深圳三院):经方科学化研究,应该从它的薄弱环节着手。

&明:认同聂先生的观点!

方证是模糊的,没有细则的界定。只是方向性的表述。如果让10个方证派中医来细致入微地描述小柴胡汤方证内涵,估计也会出入很大的。

古人对疗效的认定也缺乏客观性。您说的心理的疗效也一定存在。不能排除小柴胡汤的安慰剂疗效。但古人没有更好的研究方法去甄别这两种疗效。因此,对待古人所说的疗效,今人不能轻信。

做真中医,求真疗效。这就是中医科学化的初心所在。

吕永赟:无效的,进行反思,理所当然;有效的,也要进行批评,挤水分。才有可能取得真疗效。这是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明:现状恰恰相反。无效的,避而不谈,采取鸵鸟政策;有效的,大张旗鼓宣传。为什么有效?仅仅以“方证相应”一言以蔽之。

先明确“真疗效”,再深入探讨取效机理。这两个环节都重要。

经方科学化的“真善美”。真:疗效真,是方子的真实疗效,而不是安慰剂效应。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要采取最好的,采取现代医学的科研手段与技术。美:初心与愿景要美。为了学术的未来,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方。而不是为了利益,或为学术地位,为江湖之争。 

主流的中医是在高度哲学与思辩的指导下的医疗实践,根本不是纯粹的技术。中医科学化则是希望利用现代医学的理念、方法、工具等研究传统中医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抛开或弱化哲学层面的理论,抑或是对这些理论进行客观化探讨。这本身就是两条少有交叉的道路。

传统中医学就像一株嫩绿的甘蔗,中医科学化就像拿着榨汁器来榨甘蔗。

有人喜欢一口口嚼着甘蔗,有人喜欢一口口品着甘蔗汁。如何吃甘蔗无关吃相,只缘于兴趣取向。因此,传统中医与中医科学化两派永远也不可能达成共识的。从这一点来看,谈钱伤感情,谈中医比谈钱更伤感情。

出于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维护传统中医的完整性与特色的确是务实之举,应该在民族感情上给予支持。

从医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医科学化更是迫在眉睫。至少,能让这个时代更多的人充分理解中医。

这两条路将长期并存,二者的争论也将持续下去。

我个人倾向于中医科学化的路子,但也一样对传统中医保持崇高的敬意。传统中医几乎是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护传统中医,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嚼甘蔗的人与喝甘蔗汁的人,都是热爱甘蔗的粉丝,万不可伤了感情。

聂广(深圳三院):一针见血。

吕永赟:科学具有普适性,文化具有地域性。中医的科学性是根本,文化性是附丽其上外衣。脱去外衣,本尊具现。

青蒿截疟,变成青蒿素才称为科学;麻黄平喘,有国外禁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减轻鼻充血,风靡全世界;黄连止痢,变成黄连素抗菌,抗心律失常,降糖等;大黄、芒硝通便等等……信不信都会起效,这才是科学的

信则灵,不信则不灵,那是心理问题。科学,信不信都有效,与地域、文化、心理都无关。

聂广(深圳三院):赞!

&明:吕博士所言极是!

中医就是道与术的结合体。传统文化打上的烙印太深了,很难轻易去除。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道”层面的东西对于中医的流传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古印度及其他地区也有传统医学,为什么不能如中医这般流传下来?文化的因素不容忽视。中国古代其他的纯粹技艺,如水利、建筑等传到今天为什么都式微?文化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尊重传统中医的学术选择,不争论,只是静静地做科学化研究,这应该是我辈的正途。

呆呆的笨笨:但是师兄,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拿中医的混乱作传统。譬如各家学说,很大程度上是中医阐述的不规范导致的,就像面对同一个现象,河南人用河南话表述,山西人用山西人表述。很多所谓各家学说的存在,恰恰是思维的盲点+方言所形成的知识壁垒,是学术素养缺乏的表现。现在还在大力推行所谓的名老中医工作室,推各种流派,就是脑子不清楚的表现。流派越多,乱象越多。更不要说行政推动下的为了流派而流派。

呆呆的笨笨:如果一个人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另立新说,却一定要创造一个新概念来表达自己,很大程度上不是真地有了创新,而是表达能力的匮乏和基础知识的不牢固。所谓民科,大抵此类。中医的很多各家学说,都属于民科之流。

&明:曾经和朋友讨论我们这一代人能就中医做点什么?大致有以下选项。

1.规范化方面。比如,心下痞是什么?在胃镜下表现为什么?和心下痞硬又有什么不同。在术语方面能够给予清晰而准确的界定,寻求业内最大的共约。

2.中药基源方面。把正品搞清楚。朋友说,今天用的牡丹皮不是古代的牡丹皮。彼物破血力量很大。在药材方面正本清源。

3.把经典文献阐释清楚。古人说的这个病或这组症状最有可能是今天的什么病,什么阶段。原始的疗效应该最高。在此基础上再顺着扩大用途来研究。

4.建立诊疗资料大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打基础。

5.培养真种子,尤其是具有研究素质的人才。

6.对中医理论进行梳理,甄别出哪些是真知识。把可信度弱的暂时打包,束之高阁,避免后学者走弯路。当然,这些理论有待于专门兴趣的有志者去研究。

技术的等级分为:工、匠、师、家。应该着眼于工、匠的层面来甄别理论。事实上,师、家的人才也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天赋与机缘的结合。

其实,有意义的,且能够做成的事并不是很多的。

樱桃小丸子:@吕永赟 科学具有普适性,文化具有地域性。中医的科学性是根本,文化性是附丽其上外衣赞!

吕永赟:立山头,搞流派,不是发扬学术,不过是自我的标榜与宣传罢了!

教科书编写那么多,初衷就是晋职称。现代医学的教材虽然也不完美,但是有基本的共识,是合作。再版和修订是常规!

樱桃小丸子:在临床有效的基础上去深入研究,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有效分子。剔除糟粕,把珠子从鱼目里挑出来。宝库才能大放异彩。现在就怕有人会说中医西化。研究无所谓西化,要充分利用一切科学手段。

吕永赟:排除现代科技,现代医学还有什么?科学技术不分中西,中医要大胆借用现代科技。

难点是中药的复杂度太高,复方就更加复杂了。比之于西药的单一化合物,复杂度不是一个数量级。

目前的现代医学,五个以上单一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就没法研究了。

&明:@呆呆的笨笨,是的。有的现象已经不是学术范畴了。面对乱象,对策是什么?

——参与其间?岂不更乱?

——改变乱象?那是管理层的职责。再说,我们也没有这个能力。

那又该做什么呢?

看看今天的中东局势,也是很乱。表现最优秀的是以色列,只做不说。

樱桃小丸子:中医针对个人的疗效具有不可复制性,那么对群体呢?群体也不能只是中医认可的证型。至少是某种危险人群或疾病或阶段等等

如果针对某群体也没法有统计学意义,难以被科学界(不只是西医界)认同。

吕永赟:中医药真正起效的是方药(针灸推拿正骨等等很容易被现代医学同化,复杂度不高,不是中医最核心的部分),而不是理论,特别是哲理。

西医治病,诊断清楚就用药,药理与病理对应,药理调整生理,不需要复杂的理论。

中医只是哲理,没有真正的能切实指导临床的医学理论。所以不能被哲理,被文化,被文献等等束缚,直接面对医学的根本问题,面对方药治病的事实。

针对各种乱象,就是发掘规律,找出真相。真相一出,邪说就立消。如同物理化学等科学。

中医的复杂性,决定真相难寻,但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樱桃小丸子:再回头看青蒿素的发明,青蒿的品种 采摘部位 采摘季节 提取方法等等一步都不能错。而且,屠呦呦自己也说大量古籍记载都是错的,她看到了肘后方真的运气。

吕永赟:真相为什么会被埋没?这才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樱桃小丸子:我们可能都没有话语权。制定政策的人未必不知道原因。一言难尽。

&明:中医科学化的第一步是否可以定位在疗效的认定上?

疗效分为临床的疗效与医学的疗效两个层面。病人服药后症状好转,有可能是药物的作用,有可能是名医效应,有可能是其他的安慰效应,还有可能是气候环境因素参与,但与服药在时间点上重叠。但这些,在医生与患者眼中都归为治疗效应。患者认为是药物的作用,医生更认为是中医理论的作用。整个临床疗效中,真正的药物疗效又占多少?中医科学化,首先要从中找出医学的真疗效。仅此一个环节,就是一座高山。

吕永赟:我认为,对中医的过度保护,才是中医至今混乱的原因。日本汉方,被灭绝过,才能涅槃。面对现代医学的严酷竞争,真中医才能生存,中医的科学性才能体现。过度保护,实际上保护了伪中医,致使伪中医有滥竽充数的空间。

&明:这些是社会问题,不是学术讨论的范畴了。

吕永赟:国家目前大力发展中医,是好的机遇。

与西医合作,从疑难病开始,用疗效说服西医,利用西医开中药方剂必须接受培训的机会,到西医院面对西医医生推广中医,是目前最好的路径。

&明:有人把哲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硬心肠的哲学家,他们高冷孤寂,只说肯定的实话,是可信但不可爱的哲学家。另一种是软心肠的哲学家,他们温馨可近,说着模棱两可的话,是可爱但不可信的。

传统中医,应该是软心肠的医学。中医科学化,则是硬心肠的。试想,对于医患来说,如果知道某一个案的疗效只是来自名人效应的安慰,而不是那一口口下咽的苦药。他们能够相信这个真相吗?这简直就是动三观的事!因此,科学化的研究未必能够受到医患的欢迎。对此,要做好挨骂的心理准备。

&明:《治疗的真相》一书,吕博士看过吗?

吕永赟:大华兄,我虽然说的是过去,但值得深思。日本医生考执照,都必须有汉方内容,是政策部分。汉方纳入日本药典,与我国中成药入药典相同。但汉方制剂,目前多数是OTC,与中成药也有很多是OTC一样,但科学性不可同日而语。

日本汉方医生,本身都是西医出身,他们如何转变成为汉方研究者,这是最值得思考的。我的推测,他们知道西医医生常规疗效,看到自己久治难愈的病人用汉方治好了,慢慢就转到汉方上来,甚至成为汉方专家。这个转变是培养真中医值得借鉴的

国内经方敬黄老师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准许开发,第一批100个方剂目录已出,后续还在制定中。比较于日本汉方研究,我们落后太多,我辈应当奋起直追。

认真,严谨是我们与日本汉方研究者的最大差距。看到他们两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团队,认真地研讨学术,真的很羡慕。

大华兄,没看过那本书。

&明:只能说,医学与医疗真的相去甚远。医学,适合少数人去研究。医疗,是多少人谋生的事。

吕永赟:我临床看病就是在宣传科学化的中医,宣传科学未必是冷冰冰的,技术与艺术结合,不是违背科学性,科学性也符合生活经验,治疗可以无效,目前还没有被骂过。算是很幸运的了,在急诊也没有被打过,真是幸运。

聂广(深圳三院):看到各位的讨论,获益匪浅,也感到中医有望(实实在在的希望,而不是吹牛)。

吕永赟:结合生活经验,容易与病人拉进距离。生活经验中包含了科学内容,合理的阐释,也能取得病人的信任。最信任我的,目前还是西医的医生朋友。

聂广(深圳三院):客观而准确的定位,是进步的垫脚石。

吕永赟:中西医结合的好处,就是知道两方面的优劣。自信的原因,至少不比西医差,结合中医,疗效能提高一些。对比于传统中医,利用现代医学,更能深入理解中医,在危急重症上不能耽误病情。

聂广(深圳三院):就全科医生而言。

吕永赟: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对中医不仅能保驾护航,还能起到支撑和发展的作用。

吕永赟:国外医生培养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至少一半,甚至80%是全科。专科多数也有全科的背景或者基础。全科基础上的专科,才是正途。

聂广(深圳三院):赞!

吕永赟:单打独斗,难于做事,只能自娱自乐。凝聚大家的智慧,一起交流。共同进步,共同做事是目的。

规范的学术平台,不能只突出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是为着“中医科学化”的共同目标。

有共同的证据,采用逻辑推理和思考,以及结合临床实践,看到好多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者,都能得出相近的结论,如果进一步讨论交流,应该能凝聚共识。

这也是看到日本人学术交流的盛况,而产生羡慕与感慨。

网上看到好多中医科学化的学者,也在单打独斗,但联系不到,尚不具备整合的条件与平台。

天津吴雄志的中西医结合,如果不偏向玄学的话,本来是很好的旗帜,现在支持他的人也非常多,他也能在比较高一些的平台传播中西医结合的思想,不少的学术大家也支持他。缺乏同行者的讨论交流和真正的批判,他也偏离了科学化的方向。甚为遗憾。

最早是听学生讲,说吴雄志讲的和我好多类似的地方,于是开始关注他,后来就看到偏向玄学了。有人说,现在吴雄志的影响力不亚于黄老师了。看来中医科学化,反对的虽多,支持的也不少。

吕永赟:虽然没有亲自见过大华兄和思玥的临床,但从对学术的了解,从文章看到对语言的驾驭与把控,对为人处事的感受,看到的笑容,对人亲和的态度,在把握学术科学性和行医艺术性之间的融合上面,无疑也是顶尖高手,应该也多向大家介绍这方面经验。

吕永赟:不讨论政策,以免被封号。

在行政主导资源配置的情况下,不可避免。我从单位出来,也是因为在单位的行政主导下,真正的学术没法实现。学校去行政化是国家提倡的政策,只是执行不到位。

日本等国外的医生生活优渥,不用考虑生存问题,才能专注于学术与临床。

我国的医疗科技人员,最有创造力的青年群体,还在为生活奔波,生存压力过大,无法专心于学术。

最近国家出台的政策也提到这些了,公租房人才房也是重要的措施。

国外医生的收入是国民评论收入的3-6倍,这是专注于学术和临床的保障。

能够不受行政杂事的干扰,专心于临床与学术,争取早日财务自由,像部分同道那样“半日临证半日读书,晚上聚会讨论学术”。

我刚来深圳半月,生存压力是有的,但能专注于临床与学术,目前交通花费时间较多,一天来回大约3小时。

另外得到聂老师一家的帮助,提供平台,推荐病员并免费住宿,深表感谢!

聂广(深圳三院)你们是中医的栋梁,未来的希望,应该得到国家的帮助。目前的现状组织起来,形成团队才更加有力量,更能出成果。我在体制内混了一辈子,深刻感受到碌碌无为的滋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4149.html

上一篇:嚼甘蔗的人与喝甘蔗汁的人,都是热爱甘蔗的粉丝
下一篇:中医技艺如何走出其哲学化母体(2)?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2 郑永军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