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四)

已有 2233 次阅读 2018-9-1 09:4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科学性, 类比, 归纳

4.4  类比与归纳

过去我们常说,取象比类(或取类比象)是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甚至为到底是“取象比类”还是“取类比象”发生过争鸣。但归根结底,它就是类比思维

什么是类比思维根据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相应特征存在的思维方式。类比思维是在两个特殊事物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它不需要对大量特殊事物进行研究因而很难获得事物的一般规律。它可以在归纳与演绎无能为力的一些领域中发挥独特作用,尤其在那些被研究的事物个案太少或缺乏足够研究、科学资料积累水平较低、不具备归纳和演绎条件的领域。

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归纳推理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为了获得个别性知识,就必须收集经验材料收集经验材料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实验因而对求真务实有了更高的要求,并直接推动了受控实验的发展

古典归纳逻辑是由培根创立,经穆勒发展的归纳理论主要研究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和科学归纳)、求因果五法等古典归纳逻辑曾遭到休谟的诘难他认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在逻辑上是得不到保证的。归纳推理所依据的普遍因果律和自然齐一律,只是一种习惯性心理联想,从个别性的前提不可能得到一般性的结论休谟的诘难引人思考个别性的前提是否可以对一般性的结论提供某种程度的证据支持,前提对于结论支持的概率是多少,这就导致了现代归纳逻辑即概率逻辑的诞生现代归纳逻辑,是由梅纳德˙凯恩斯Magnard Keynes创立,由莱辛˙巴哈Reichenbach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科恩等发展,运用概率论形式化的公理方法等工具,探索归纳问题所取得的成果。现代归纳逻辑正处于发展时期,多种类型的归纳逻辑理论,不断被引入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统计学决策论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上个世纪,爱因斯坦评价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时说上帝不掷骰子”。但是,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一个轴心时代?轴心时代那些先贤的思维特质是什么?在讨论这一节的时候,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新思考角度。我想,类比思维是轴心时代自然哲学蓬勃昌盛的神秘推手,归纳法却是掀开科学大幕的关键环节。它们是上帝根据不同时机掷出的两枚不同的骰子,不偏不正地砸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上(哈哈,又是类比思维)。

回到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自然哲学思维方式,它们都可以说是类比思维的典范。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可以举出大量的例证来阐述这个观点,评价它们的得失。但鉴于本文的读者对象,我们免除那些繁琐的论证过程和证据内容,这里给出一个基本印象:

(1)类比思维是最活跃但最不可靠的推理方法:类比思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今天仍然需要),它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极其有限、自然知识极其匮乏的年代,短时间内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包括有益的、无用的和荒谬的。当归纳法应运而至(逐渐成熟)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类比思维所揭示的因果关系很不可靠,以实证为后续的科学精神逐渐提炼而出,于是新的科学时代来临了。

(2)类比思维是早期智者最切合实际而又最无奈的选择:类比思维是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思维模式。那个让人不可思议的轴心时代,因为人类对本体事物的知识实在有限,各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远远不够,但是理论思维是人类的特质,而偏偏此时社会分工出现了一些最早“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急于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那是一个理论思维的孩童时代,充满好奇心而又易于被忽悠。按说,那个时代对事物因果关系这种在许多领域至今仍然困惑众多科学家的难题,本无能力探讨。但是天才的智者,聪明地“顾左右而言他”,于是各种自然哲学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达到了让人惊奇的地步。

(3)类比思维是时代特征,与地域无关:《黄帝内经》云,“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轴心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多个文化中心凸显出来,东西方文化层次并没有显示出巨大差异。那时候,在类比思维推动下,各种自然哲学学说满地开花,由于中医原因为我们所知晓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等只是那个时代的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几朵浪花。但从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水平上,并无大的区别。

4.5  量化与统计

(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132181.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七十六):小梅沙
下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七十七):上学了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