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品”
鲍海飞 2013-9-29
早晨看了徐晓博主的博文《试论科学网的文学创作》,深受感悟。人生一世就是对自然和人自身的认识和感悟了,而‘品’字却是生动描绘了这种感觉。
‘品’字,乃三口磊而起之,小口之上有大口;若说其是口而成,然也;若说其是石而成之,亦是;然又何尝不是人之耳目。汉字之外延,可谓广,若拘泥于口,则无口可说。
品是个名词,如品学兼优;品又是个动词,如品尝。品里不只有成品和废品之分,还有等级之分,花中有一品红,古时有七品芝麻官,时下时髦之极品男。
品首先是个方法和途径。非指一口,两口,而是三口、四口,乃细细嗅之、触之、闻字、观之、把玩之,不一而足,感后则‘回’味无穷(回中又有两个口:吧嗒、吧嗒嘴巴,或深深地咽了一下口水)。故这个品字就有重复之意,又有大口、小口之意。盖小口之后,觉其味美,后则可放心大口咀嚼消化矣。烟酒糖茶需要用嘴来品尝,文学巨著、名画古玩更需要用心来品读,而人更需要用岁月来品析,于是有了‘人品’,于是有了品头论足。因此,品只是认识的开始,品的目的则是为了判断和决断!杀鸡焉用牛刀,即是品后的决断;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亦是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品!
品是个度量,而非肚量,但需要一个人有肚量才能来听、来看、来品。品是以一种小心谨慎的态度,用细细轻轻的感官动作来感之。浅尝则止即言品。若凡事只品,而无深入,亦是憾事;譬如所谓学问研究,若只触及皮毛,或一鳞半爪,终究如盲人摸象,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但品的前提终究是衣食无忧而后有品,否则无从谈起。因此,品是有前提的,不是谁都有机会来品的。
品还是个态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偷吃人参果,八戒则一口下去,吃个痛快,解决的是温饱,哪里有时间来问滋味,也无意滋味,又怎能知味。而悟空则细嚼慢咽,吃得津津有味,尝个鲜。盖,同处一境,品虽是态度,但更是人的生性所决定。
品不只是个态度,更是处境和意境的体现。饿了糠如蜜,饱了蜜不甜,是处境。杭州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乃是意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经历了处境才达到了意境。
中国文字在从这简单的堆垛中、创造中,透露出本意和延伸之意,象形、会意可谓传神。一个木就是一棵树,两个木就成了林,而三个木则成了高高青山上那一望无际的森林了。一个人就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两个人为了和谐就得亦步亦趋‘跟从,随从’,多人相聚则为人上人之‘众’了。
然而,这品字构造之巧妙,更告诉你的是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个世界。你不仅要从上面看,还要从下面看,不仅要从左面看,还要从右面看。即不要以孤立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品字更微妙的含义是告诉你,要用第三只眼来看世界,乃二郎神之第三只眼也。即要从多个视角来看问题。也应了古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定要用第三只高眼来看世界!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品乃是从下到上,拾级而上,后则登峰造极,有层层深入之意。
品中之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回头之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仁者和智者之品。得意、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是怎样一种品味?
品是可以通过学习得来。但要留心这个品,里面有很多口,要晓得众口铄金的道理。
品还包含了一种心境和岁月流转在里面。老友相聚,杯茶在手,品的是茶,看的是山水,岁月在相视中悄悄溜走。
品味着,品味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江水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向前奔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鲍海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72879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