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与发散
鲍海飞 2013-9-17
这几天,中央一频道在进行全国汉字拼写大赛,我看了一些。一开始感觉很兴奋,评委每出一道题,我便在纸头上或记忆中开始书写。看到那些中学生拼写对了,为他们自豪和兴奋。但考着考着我便逐渐失去了兴趣。如果汉字考得太简单了,就失去了意义,太难了,又拼写不出来。主办方为了弘扬汉字文化,是一好事,但这样的比赛有意义吗?在考什么呢?难道不是还在考死记硬背吗?考试中涉及到的题目(汉字)可谓无所不包,不仅包括文史类的汉字、还包括很多涉及到理工科和化学类的汉字,实际上又回到偏、难、怪这三个方面了。比如:有的同学将物理概念中的‘阻尼’写成了‘阻泥’,将化学中的‘胱氨酸’写成了‘光氨酸’;一个同学将‘鞑靼’(读达达)都写对了,但可惜的是把两个字写颠倒了,于是败下阵来。
星期六和女儿又去听了一场语文教学的报告,是北京某大学语文课题组来做的报告,说实话,报告很精彩,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如着重指出,人生成功的最主要的两种能力是语文能力和数学能力,而9岁到15岁时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时期。学习语文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学习的年龄要越早越好;第二是要从根部吸收营养开始,即宣传的从汉字的本源、字源学起,共有150个;第三是从高处学起,如从古典名著《红楼梦》等开始。并讲解了中国近几年来,有多少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经过调查,这些学生的古文都很好。并且说现在语文高考中满分为150分,其中有42分是古文,而且现在高考对古文越来越重视。之所以要加大对古文的学习力度,大意是古文言简意赅,是文字中的精华,少有废话。报告者建议: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学习汉字,并且要最好从150个汉字字源开始学习是最好的,要读一百篇精选古文,包括什么孔孟庄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还包括唐诗宋词,等等。报告中还有两个数据让人心惊:一个是现在高考语文的作文阅卷时间是25秒!老师先看一下汉字写的是否优美,然后再看文字是否优美,于是学生的成绩就出来了;另一个是现在语文高考的内容90%以上是非书本中、或课堂中的内容。这最后一点或许表明了,现在学校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功能和地位了!报告最后是推销他们的产品---一套教学软件,其中涉及到字源,即汉字的来历,以及上百篇经典古文的阅读和讲解,软件的演示很不错。据说,有了此套软件,便可以无往而不胜了。
无论是汉字比赛还是语文教学,宣传中国文化是非常好的出发点。但回过头来看,我们依然在推崇的是应试教育,依然在故纸堆里寻乐。我们的教育强调的是:在共性知识中获得认可,而不是求在个性的思想中、认识中得到提高和思辨的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我们是要学习,在回味和品味中学习,学习过去有益的经验和宝藏,然后才能提高。但如果让学生一味地去学习这些东西,我们学到的只是知识,而没有学到如何去创造的本领,这实在是教育的一大遗憾。因此,我在想我们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收敛式、刮肠搜肚式地学习,这样很难造就个体精神和伟人的出现。而西方之所以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哲人、数学家、音乐家等,是因为他们是在发散中学习,进而有惊人的发现,深刻的领悟和洞察,导致真正有思想的个体诞生。而我们至今依然抱着历史不放,认为这才是知识。数学中的发散,意味着无规律,振荡,但在发散中却孕育着极值点的出现,这些极值点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收敛却归于平静。
近百年来中国在自然数理方面的落后,多少年的重文轻理,应该让我们清醒。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如何在继承中发扬?如何让孩子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成长?在创造中成长值得我们思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鲍海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72561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