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海飞
道德的坚守与固化 精选
2013-7-3 12:25
阅读:4581

道德的坚守与固化

鲍海飞 2013-5-3

 

‘父慈子孝’中的‘子孝’终于有了着落。这几天看到新浪的一则新闻,标题是“今日起不常回家看望或问候老人将属违法”,后又看到了这则新闻的源头,原来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面的第十八条新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那么,究竟有哪些人不“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呢?

第一类:农民工。这个称呼存在多少年了!一个多么有特色的称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啦,那么就应该有三十多年了吧!有多少农民工无奈背井离乡,放弃了美好的田园,放弃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厮守。每年年初和年末的时候,火车站是最好的证明,大包小裹是最好的寄托。父母外出打工了,于是有了留守儿童,于是有了牵挂老人的问题!于是大片农田或荒芜、或转给他人。在外地工作,只能挣到那么一点点工钱,他们能常回家看看吗?

第二类:异地求学的孩子。有不少出国、在外地读书上大学的孩子属于这一类。这一类是父母甘心情愿将孩子送出去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有个好未来!于是剩下了‘空巢’中人和‘银发一族’。

第三类:外地工作者。有不少青年人在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外地或出国工作,他们每天疲于工作、孩子上学,因此无暇回家。于是只能大洋彼岸、隔岸观火、遥望家乡。

还有最后一类,就是是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而不管老人的。但为何他们不去关心老人,其中有太多问题,难以说明。

 

谁回家不回家看父母,细究其根源,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但不管怎样,从《保障法》里面,已经显示出国家对待该问题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出发点非常好。但探究一下,其实该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和养老问题;同时,又揭露出另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就是中国传统道德能否坚守和延续的问题。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时代,这个问题也是一句两句难以回答的大问题。

 

那么再看看问题的另一面,老人没有人问候了,那么孩子们的情况又怎样呢?

昨天早晨上海的一则新闻报道,仅6月20日之后,上海就有9人次小童从高楼坠落,6死3伤。其原因大多是父亲早早离开家去工作,只能把儿童放在家里,而家里又无人看管,导致坠楼事件屡屡发生。有关孩子的监管法律早就有了。那么,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情况?难道这些孩子的父母就不知道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危险吗?难道他们不知道其中的责任和法律吗?难道还要责怪他们吗?一个母亲说:早晨起床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没有舍得喊醒他们,结果就发生了惨剧。

于是,这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父母是否也要常看孩子,而且是否要一直留在孩子身边照看孩子、一直等到他们能够自理或自立呢?这本该如此,但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做不到。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和悲剧,不外有这样几个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让中国人开了眼界。但东西部贫富差距太大,导致了劳动力的迁移,导致了这种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不仅年轻力壮的青年人离家出走,有的甚至六十多岁的老人还离家出走在外打拼,‘在家种地不挣钱啊’,一位老者曾经这样跟我说。这是一个主要根源。第二是由于生活的压力,导致双亲都要去工作;至此,导致了我们大家庭的丧失,以前是‘四世同堂’,家里老小都有个照应,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因此,造成了今天的困境。

 

那么,我们能否找到一个社会平衡点?老能有所养,小能有所顾吗?

解决之道,或许在于消除南北、东西的贫富差距,但什么时候能够消除呢?政策能够调控解决吗?解决之道或许在于让父亲或者母亲中有一个人不去工作,留在家里?但谁又来支付这份工钱,保障安居乐业?这又哪一天能执行呢?解决之道在于大家庭的回归,但现状是个性化的追求,这还能从来吗?

 

道德不能坚守,道德需要用法律来固化,但真的能固化吗?我们还有什么要坚守的,还有什么要固化的?固化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吗?

行文将结束,昨天的一则新闻又让人不知所措‘成人喝人奶’。你又如何应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鲍海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70484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