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海飞
纵使前行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精选
2018-8-30 12:35
阅读:12394

纵使前行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鲍海飞 2018-8-29

        前几天科学网的两篇文章吸引了我,一篇是《教学是良心活,科研是用心活》,还有一篇是《教育是传承,科研是创新》,两篇文章都是关于教育与科研的,其立意、论点和论据都很好。有感而发,写一点我的体会。

不言而喻,教育和科研是有主次和侧重的,即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当代社会中,教育和科研都有很高的起点。我想,教育和科研也是有几个层次和境界的。

 

从教育方面来说,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和过程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首先,作为一个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基本的、初步的,是第一个层次和过程。比如,教会人们礼仪规矩,传授各种技艺,乃至今天的学科等。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从上游到下游的传递过程,也是一个灌输启蒙的过程。其实,这虽然是师‘传’的过程,但学生能否‘承’则是另一回事。诚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一样。学习就要学到要点,只学而不思考,无疑于小和尚念经。学到自己肚子里并将其发扬,才是学习和传承。传道授业这是个单向的、灌输的模式,只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毕竟‘得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教育的第二个层次和过程,是互动交流探索模式,是师与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事实上,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就伴随着重要的观点和思想的交流。教育者不只是答疑解惑,也不是孤立地回答解决一两个问题,而是师与生共同去面对、探索、探讨问题,以寻求答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教育者来说,这不应该是个痛苦的过程,对待学生,不应灌输,需要教育者放下‘身价’、‘身架’和学生平起平坐。这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育者要以豁达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放弃一言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想法。古人就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看到孩子的成长,何尝不是快乐的事情!这个过程是启发引领性的,是探索性的,也是最有可能引导孩子走向某一个学科领域的过程。

 

显而易见,教育者的初步功能和作用是传播知识,教育者的高级功能和作用就是要引导和启发人的心智,能够在精神和思想方面上去引领学生,使学生从客观物质世界到思想精神世界,从科学到艺术,融入到这个世界中并去实践,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此外,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与变化。因此,教育的结果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认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各种兴趣的培养等,使学生有自己的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的方法,有自己的决断能力,逐渐的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教育的主要目的。理想的教育就是师生彼此之间的有机互动。因此,教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人开智,培养具有独立思想意识,能够自我管理和学习的人,使之找到自己的归宿和梦想。

 

一般来说,普通教育具有被动性,直接获得知识的特点,是拿来主义的形式,是较快的学习吸收知识的过程。那么科研呢?科学研究也有个阶段、过程和层次。

 

初步的科研是个学习模仿的过程。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觉得有兴趣就跟着学和做,属于纯粹的模仿跟踪。如果单纯的是从个人兴趣出发,那么这种研究就具有主动性,也就是能够主动的探索和发现。我至今记得小时候的一幕,邻居家的大哥,在学完光学之后,就自己做了一个‘黑盒子’光学实验,用手电筒给我们演示小孔成像,在屏幕上倒影出一个大大的‘桥’字。还记得一件事是知道了吸铁石这种东西,于是就拿着吸铁石在泥土中吸来吸去,居然能够从土中吸附上好多细小的金属颗粒,然后把那些金属颗粒放置到一块玻璃上面,再用吸铁石在玻璃下吸引,就会看到那些细小的颗粒在磁石移动的作用下,随着‘磁力线’转来转去,无比有趣。可惜那时候我不懂得什么电学、磁学,甚至微米纳米科学。那个时代,真的不知道科学距离人们有多遥远,只有收音机把人带到了远方。

在这个学习阶段,了解自己在做的是什么,用的什么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自己的大脑以及动手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和训练,最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过程,也就是逻辑推理等。

 

科研的第二个层次是求证印证的过程。当你具有一定思考独立性的时候,你会按照书本和文献进行试验,完成一个小的案例。你会利用它的公式、方法和模型来嵌套实现你的预期。或者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理论与实验吻合得很好,或者有很大差别,不明其理。再比如,你已经采用了一种方法来进行实验,你又采用了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实验去验证。由于采用了新的方法,你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两种方法如何互相解释和验证,一下子会把你带入一个十分迷茫困惑的过程。为什么对于这个实验现象,要用这个模型来解析?为什么这个模型解析的很完美,而另外一个模型似乎如何也不能自洽?为什么存在着这种差别?为什么这个模型和理论即简单又明了?这就需要大量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得到解答。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虽然文海茫茫,但已经没有现成的答案了,你没有路了。这个过程会把你带入第三个探索的过程。

实际上,这个过程包含着我们对某个具体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反反复复不断验证和纠正以往的认识和观点,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入。因此,科学研究是个苦行僧的过程。前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诚是也。

 

科研的第三个层次是独立深入的探索过程。随着你的知识面和研究的深入,你会对已有的认知又重新产生了认识,甚至是困惑。你对某个问题感兴趣,而这个问题又困惑着你,那么,你就要不断想办法来解读它、解决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那种现象,内在的物理机制是什么,可以用什么途径来研究它,用几种途径来研究它,这些途径和方法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性等。这是个很困惑的过程。你本来已经认知了某个问题,并且已经得到了答案。但是,有一天,你在回味这个问题时,你又不明白了,于是产生了新的困惑。恰如人云: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年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样。困惑的过程才是探索和真正认知的开始,也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独立的、自由探索之路更需要观察能力的培养、思考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分析的能力等。有感而发,这使我想到,许多诺奖获得者即使在很高龄的情况下,依然做科学研究,并且是亲自上阵,而不是遥控指挥。我想,那种亲临现场,身临其境的现场体会的感觉,一定是让人振奋和愉悦的,有如冲锋陷阵一样,让人亢奋。更高层次的探索,是一个人心灵的磨砺,需要一股干劲,需要热情和韧性。

 

教育和科研都需要用心来经营和磨砺。如果说,教育直接赋予一个人知识,是先入为主的过程,那么科研的过程就是个直接探索,身体力行、亲自感悟的过程。无论是教育还是科研,若想有所收获,都需要煞费苦心,而不用心,不出力,就能得到结果,那就是空想。

对一个人来说,教育和科研都需要用心来经营和磨砺,都要经历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到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过程。而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和能力进行培养。培养人,继承是一个方面,而心智的开发更是重点。科研的目的主要是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和研究,包括理论的和实验的,是人类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工作。自然世界更是充满了未知和艰辛,许多研究之路,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走出陋室,走向荒野,需要勇气。因此,科研不仅仅是创新,还要有勇敢的精神去探索和发现未知的世界,而教育能够赋予一个人这种勇敢的精神和气质。

在当下,科学研究更需要用心用情来孕育。今天的科研,各国科研竞争异乎寻常的激烈,科研实实在在是个用心的活。今天的科研似乎有很多种类型,项目式科研、指标式科研、文章型科研、功利型科研、利益型科研、兴趣科研等,还有个体科研、以及今天的大工程科研等,若初心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在纯科学的时代,姑且让我这样理想地说吧,比如牛顿时代,独立研究之路完全是个体的兴趣和爱好,而不仅仅是为了混碗饭吃式的科研。科研的投入与产出未必成正比,但不投入,不花心思,不花气力,科研只是走过场,是绝对没有产出的。第谷和开普勒二人前后几十年的时间终于搞明白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居里夫人更是从数吨的沥青中熬出了稀有的放射性元素‘镭’。没有信心、耐心,如何收获!真的不容易啊!

所有的竞争比拼的是什么?是人,是人才啊!教育就是培养人,培养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疑,树人更需要用心投入。因为有了人,才有了一切。

 

教育是心灵的共鸣,科研是心灵的感知。教育之乐趣,在于传播知识中获得共鸣的快感,使人认识到世界之广大和奥妙,从而寻找到自身的喜好和乐趣,乃至钻研。启蒙教育尤其重要,死记硬背和填鸭式教育不应成为主要的教育手段,而追求分数的教育则是走上了歧途。无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公立教育,私立教育,都是让人认知这个世界,发现自己的心性心智,从而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并且能够不断修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

科研之乐趣在于探索,在于霎那间的顿悟。比如,传说中,阿基米德忽然想到了如何解决王冠中是否掺杂了其它金属的方法,兴奋得一下子忘记了所有,从浴缸中跃然奔出。那是悟道发现的快感,是拨云见日的喜悦。试想,仰望星空的一刻,浩瀚星宇,灿烂银河,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又将去哪里?谁能够告诉我们答案?再试想,看万类霜天的一刻,芸芸众生,在蓝色的星球下沐浴阳光,我和他们紧紧地生活在一起。大自然到处都充满了魔力,我们怎能不去追寻!我们怎能不去感知!

教育和科研都需要自我完善、发展、探索和认识及自我认识。我们的今天,不需要强调即要教学好又要科研好,或者,这也懂,那也懂,结果都不精通。毕竟每个人都各有其所长,何必面面俱到。是干什么的,就干什么。‘术业有专攻’诚不假也。

教育和科研都各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教育和科研都是国家和民族长久之计,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急于求成,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教育从来不是追求完美完善的人,而应该是能够发现个体的潜质,发挥个体的特长。科研也不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工作,更需要面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说实在话,如果你真是一个热爱科研的人,而你已经投身于科研,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你的身旁又有一个好导师,那么你可能会受益匪浅,老师的言传身教将使你终身受益。同样,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导师,他也会因材施教,真心传授自己的知识,而你也应该不遗余力的去工作和思考,解决问题。这才是同一屋檐下真正的双赢,是教育和科研完美的结合,但这样一对一的机缘不多呀。碰到好导师,遇到好学生,都得靠运气呀。

教育可以让一个人走上科研之路,而科研未必就让人走上一条教育之路。从科研走上教育之途,有多种原因,就不多说了。一个教授教学做得好,科研未必就做得好。反之亦然,一个研究员科研做得好,教学也未必就好。不过倒是存在这样的关联,好的教师、环境,好的教育会把人引入科研之路。按照三百六十行来说,科研不过只是其中一个行当而已,但这个行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引领一个国家走向探索、富强和文明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生产力。

 

教育是让人‘充满激情的活着,做你热爱的事。’教育能够让人最快的得到前人的知识,得到世界的印象,让人好奇勇敢地走出家门,这样,就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追逐自己的梦想。教育应该是引导人们‘充满激情的活着,做你热爱的事。’有一句话,更感人:“纵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多么充满豪情和壮志,多么让人热血澎湃。青春,多么让人向往的季节!它充满了灵性和朝气,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教育是启蒙的过程,科研是探索的过程。教育是心灵的共鸣,科研是心灵的感知。然而,我还要说,教育的对象是人,科研的对象是自然。教育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科研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事业,都需要观察与沉思,都需要一颗活泼的心、真诚的心、炙热的心去做。

山间冰冻的小溪,在春暖花开时,它融化了,融入奔腾的小溪,汇入大海,阳光照耀下,它又蒸腾,化成美丽的云朵,遨游天际。有一天,它又飞临回到了它出生的地方,在青山绿野之间,在高树绿叶之间,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珠滴稍息,它反射着太阳的光芒。
         传道本是开心智,求学只为探本源。

纵使前行长路半,归来仍是梦少年。

秋风渐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鲍海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11318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