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海飞
师与生---合伙人还是陌路人 精选
2018-2-6 12:40
阅读:7503

师与生---合伙人还是陌路人

鲍海飞 2018-2-6

       新时代下师生关系、科研模式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模式,值得探讨。近些日子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争论个不休,其实这不只是个体之间的恩恩怨怨问题,也不是群体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这里隐含着众多的涉及到个体生存问题和管理层面等客观方面的问题等。这么多年,从看到、媒体报导和亲历的一些师生关系、科研模式等现象,体会下来,的确存在和暴露出当今师生关系、科研上,乃至教育上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背后隐藏着许多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学生给老师打分。这个看似客观的评价活动,好像是要反映一个老师的各个方面。通过打分这种形式,真的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和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和道德吗?显而易见。这就是个糟糕的评价法术,某些学校似乎在用这个手段来管理教师!作为一个教师,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舞台上,在同学们的眼睛里。但学生能够给出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码?古时,中国有个画家,擅长画梅花,颇自负。一日,在一寺庙的墙上画毕,请众人点评,圈出画之缺点。第二天一早,画家去看,结果,画面上尽皆圈圈点点,画家好生失落。后转念一想,遂请众人勾勒出画中之妙之善处。不久再去看,画面尽皆善妙之处。姑且不说老师之学业、道德、品格的优劣,你能说出学生之态度、道德、评判的客观正确吗?若是有些人别有用心,就是看老师不顺眼,找理由合伙整老师也不是不可能。另眼看世界,未必是大同世界,你眼里的梅花,他眼里的牛粪。

  2. 非升即走的管理模式。这本是哈佛大学近百年前提出的治校管理方式,有其存在的根源和理由。但我们怎么能够如法炮制应用在几乎各个高校和研究所呢?这个管理考评模式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吗?考虑到各校的实际情况了吗?管理、服务、领导、资金、理念、方法和措施等是否都跟得上和到位呢?前两年清华大学外语系女教师的事件就暴露出这种管理的弊端。那本来就是个教书传道的职业,又不是教授,更不是研究员,你非得让她一年出几本书,出成绩,创新,她如何去创啊!难道再要造出一个世界语吗?这真是管理的不得法,没有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这样的管理模式就是让教研人员在短时间内多出成绩,快出成绩。结果大家都知道,究竟有多少有分量的科研成果示于世人!学校的研究人员为了能够很好的生存下去,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去争取项目,通过多种途径去抢好学生。目的是显而易见,让学生这一廉价劳动力出成果。教师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3. 五花八门的科研模式。多年前的教育目标和方针,是讲教育,是讲人才的培养。如今是这样码?现在有些地方就是尽快使研究生能够快速走上科研之路,然后快速实验,快速发表。这里我们看到多种指导管理模式,举其一二三四。一种是,由于导师经费不多,导师提出想法,学生去实践,然后导师再配合数据分析,是一种紧密的小作坊型师生关系。一种是,大老板型的指导方式,由于经费充足,不介意花俩钱,手下有几个副导师带队,于是构成了三梯队管理模式,实际上都是二导师的想法。当然,还有双方联合培养的模式,其好处是有两个导师,这样构成‘铁三角’了,有两个靠山。还有一种比较苦闷型的,导师根本不管,学生一个人大海捞针般地学习工作。不一枚举。最主要的,有一些导师为了拉关系争取项目,根本无暇培养学生。现在,许多老师,尤其是不差钱的,就尽可能多的招学生,目的只有一个,做出实验,尽快写出论文,变成成果。导师留着晋升、报奖、实验室考评之用之类。因此,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暗地里发生了变化,从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转变为科研劳动力的生产模式了。

  4. 难以言说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师生关系真的不好说。有人说是同舟共济,你帮助我,我帮助你。有人说是一条绳上的两个蚂蚱,这显得浮浅和无知了。是师生关系吗?表面上看如此,毕竟,得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有的报道反映实验室里学生经常见不到导师,或许只能飞雁传书来指导了。是兄弟朋友?那绝对不可能!人家至少要长你一辈。是合伙人吗?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你有雄厚的资本和爱因斯坦的大脑吗?导师就是你的上级!你就要唯命是从。但总之,如今的师生关系是通过项目目标连接在一起,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的文章和文凭连接在一起?导师拿到了项目就要做项目。老师靠谁来出成果,当然是靠学生,靠学生的实验,靠学生的文章!从项目完成的角度来说,学生没有责任,但是你硕士期间要做什么研究,毕业要靠什么?这就不用说了。因此,老师和学生最好是合伙人的关系。但这个关系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一个从属关系,而且是导师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的关系。学生能否毕业虽然取决项目的难度、文章的发表,但更取决于导师的态度。导师的权利可见一斑。由此,衍生出许多问题,学生各式各样,导师千般万种,互相利诱、互相要挟等涉及到道德法律层面地事件或案件时有浮出水面。许多学生的苦闷来源于和导师的关系。因此,新时代关系下师生关系是个大问题。  

上述一、二两点讲述了夹缝中的老师的生存问题,若下欺上压,一般的教师是难以承受其重。笔者曾经经历过一些老师哭鼻子的场面,实在让人无语。三、四两点则说明了学生的处境。探讨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科研人的和谐科研氛围,下面两个方面还应加强管理和建设。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新时代关系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个大问题。即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也关系导师的名利。有一些教师的科研不过是为了碗饭和自己的名份,有一些学生也不过是为了混个文凭。因此,导师和学生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作为导师,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就擅自主张、独断转行,不仅要听学生的科研汇报工作,更要多听听学生的内心心里话,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导师,就更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使不能引导学生走向科研之路,也不要给学生留下对科研厌恶的心理。作为一个学生,也要替导师分担忧愁。既然都是奔着同一个目标而来,你就要下点功夫,如果科研还是你的热爱的话,你就要尽可能的多主动去想办法做实验,积极主动找老师汇报和探讨,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帮助。写文章即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又是展示自己能力的最好凭证,同时又给课题组添砖加瓦,好处多多,也是自己以后的资本,一举多得。因此,作为学生就下点功夫,学到真东西。老师也要不遗余力,能指导就指导,能身体力行就身体力行。导师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为,有许多导师根本都不下实验室,对实验室里学生的发现根本不了解。因此,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不离不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伙人关系,才能完成一个宏伟的理想和目标。

    2,加强科研道德规范和法制体系的建设。前段时间,媒体相继报道了某些学校导师的道德问题,学生的事件和问题等,反映出某些部门还存在着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一些导师因为手中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于是为所欲为,让许多学生畏惧不已。一些学生为了拿到毕业证,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这就涉及到科研法律的方方面面问题,因此,一些部门要加老师的强道德和法制建设。一些科研院校所等部门,为了多出成绩,快出成绩,一些人便不择手段,想方设法,弄虚作假,科研发表文章等便成了他们盗取功名的工具。因此,如何加强科研管理需要法律体系来维系,这是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今天网络开放的时代和世界,我们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科研也要走一条自己的道路,跟风的科研固然可以走出一条道路,但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终究是要学会自己走路的,因此,我们的研究就要有新意,让学生发现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学生一起探寻一条科研之路,那么学生就不会有科研的孤独感,相反会有很大的合作感和成就感,以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合伙人关系。作为导师,就要能够探索出一条自己的科研之路,使学生能够有路可寻,有法可循。在学习和摸索成长中,学生要自强、自立、自信,把自己从一个科研新手,尽快转变成熟练工,从劳动力快速转型到创造力,专心做自己的事情,作出成绩。‘师不嫌徒,子不惧师。’才是新时代下师生合伙人的正确关系。新时代下,当我们的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时,他和老师不是一次买卖的陌路人,而是曾经的合伙者,未来的创造者,思想的引领者。


相关专题:反思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事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鲍海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109867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