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海飞
现代教育的‘三焦’ 精选
2017-12-12 12:42
阅读:6844

现代教育的‘三焦’

鲍海飞 2017-12-12

   半个月前,孩子参加了一次校外英语考试,主办单位同时举办一个有关中学生教育的报告,主讲人在报告中说了一句,大意是,现在西方的父母比如英美国家的父母已经不为孩子的学业焦虑了,而我们却在焦虑。有感而发,有了如下的思考和感想。

我们今天的教育存在着三种焦虑,都哪三焦呢?

作为孩子身边的第一人生导师,父母是最焦虑的。从孩子一出生,甚至还没有出生之前就开始焦虑。近些年来的新闻报道一直不断,孩子去什么幼儿园,如何排队抢号去幼儿园,如何选择好的学区房择校,到哪里上补习班,中考怎么办,高考怎么办,毕业怎么办。可以一直焦虑下去:是否读研,是否考博,是否出国,找个什么工作,找个什么女朋友;甚至于,孩子的孩子等问题。此外,孩子一旦上学,孩子在校如何托管,孩子是否受到别的孩子欺辱,孩子在学校是否受到公平对待等,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当然,所有这些,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和未来问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一个家庭,大部分的家庭就这么一个娃,人们最舍得、谁又舍不得投入孩子的教育。故而,今天的孩子真是金钱堆起来的金娃娃。父母在一起讨论较多的也是孩子的问题。比较热闹人群聚集的地方,除了医院,就是各种补习班考点,这成了中国一个现状。

作为孩子学业的直接教育者,老师也是焦虑的。说实话,现在大部分老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还是非常好的,对孩子们的教育也都非常用心,对孩子们的生活也都非常关心,也能够和家长及时沟通。但关键是,老师们也是要成绩与绩效的,即使不明面比,也暗地里比。几年前,某私立学校的一位年轻教师由于班级学生成绩不佳,校长约谈,后来青年教师个人想不开,便发生了个人的悲剧。此外,现行学校教师又开始了所谓的职称化评审,这无疑也加重了教师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好的,但实际上非常伤害教师的教学热情。老师备课、批改作业,和学生及家长谈心交流等多大的工作量,还要教师出成果,那么他(她)会有多少时间来教育孩子,又会把多少心思用在教育上!越是中学年级高的老师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越重。
   
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无疑也是焦虑者。孩子们的焦虑小部分来自老师和同学,但更多的无疑是来自家长。因为家长所站的高度、对孩子的期望,因此,每天都会督促孩子学习功课。孩子的功课、孩子的考试,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社会上教育问题的出现,无一不牵挂着家长。家长同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看到别人家孩子到校外补课、出国求学,于是无疑会将压力施加给孩子。孩子们频繁的考试,来自老师的督促和家长的责难,无时无刻不使孩子们焦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的焦虑甚至远远超过孩子。毕竟,孩子是自己的,谁不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孩子的未来怎么样,与教育密切相关,投资教育就是投资家庭和个人的未来。

之所以存在着这三种焦虑和不安,暴露出我们教育体系所出现的问题,教育体系是否成熟,甚至社会管理方面出现了哪些问题。比如,这种不成熟是否表现在:为什么校外的办学机构(教育产业)这么多?校外名目繁多的考级为什么这么多?教学大纲和招生考试到底是什么关系?自主招生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诱惑力?自主招生及其考试是否和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相一致等问题?如果再问,那就是,孩子们都到校外去学习了,那么今天的学校其作用是什么?要想出人头地是否只能自谋出路?

   前两天,又恰逢看到了科学网上的一篇文章《中国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哪里》,论及中国教育现状,深有感触。文中开篇说道了中国学生的质量,很多(孩子)属于:“呆”、“傻”、“弱”型,不禁让人惶恐不安。我们的孩子真是这样吗?文中提及,比如说孩子们“呆”,孩子们上课就是听老师讲,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这一点,让人深有同感,但问题的是,我们的课堂什么时候让学生发言讨论过呢?有这个风气吗?孩子的‘呆’从何而来?说孩子们‘傻’,孩子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知道考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而已。这一点,也让人无奈并感到困惑,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孩子一出生后,渐渐懂事时,便对世界充满了兴趣和疑问,孩子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这是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另一方面,兴趣和爱好也是慢慢培养出来的,更需要环境和土壤的孕育。但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给孩子们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呢?孩子的‘傻’从何而来?至于孩子的‘弱’,孩子们不会举一反三,也值得我们深思。孩子们在‘呆’‘傻’的状态下能够积极发言讨论吗?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吗?孩子们只能选择默不作声的听和做。孩子的呆”、“傻”、“弱”,其实是孩子在默默地忍耐、承受、焦虑和无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出这三种状态,是什么让我们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失去了独立思想思考的活力?这种现状需要作为教育者和社会等多方面好好地思考!

如何让孩子们在学校中学到东西,学到独立思维和思想,不变成呆头呆脑,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值得我们深思。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1. 稳定的教师团队和教师待遇。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让老师热爱本职工作,让老师有爱心专注于教育,让老师能够安心于教育工作,保障教师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比如,具体的其工资待遇等保障不能太低,少进行一些评比和职称化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目前有好多校外辅导机构挖走了学校的老师,这或多或少会影响教师团队的工作。

  2. 提升地域教育水准的广度和深度。‘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许多人就是要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一个原因就是那里的师资队伍强!但现在看来,我们的师资力量范围依然还很有限。去年有一段时间,北京的某中小学招聘,结果来了许多博士应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件好事。我们的确需要有专业、有爱心的人,知识面广,又有一定专业的人专门从事教育。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各地资源不会偏差太大,这就不会造成:好的学校,门庭若市;坏的学校,门可罗雀。那么也就不会产生挤破脑袋也非得要去所谓的名校扎堆了,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太好太差的学校。

  3. 教育思维模式的改变。如何进行教改是个大问题,关系到培养的是什么样人的问题。如今我们的许多课堂依旧是一言堂,所谓填鸭式的教育。填鸭式教育的好处是学生学得快,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勇于发言,敢于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答案,这即锻炼了老师,也培养了学生,真正的所谓‘教学相长’。如今多媒体、网络的普及有助于多样性和启发性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在某一问题上有广度的视角,深度的认识和积极的讨论。此外,还涉及到课程种类和多样性的设置问题等。

  4. 确定完善的教学大纲与中考高考的关系。学生究竟应该学什么,学多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没有定义,今天看来,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大有必要去研究。这样,老师教什么,学校考什么,不至于学生和家长摸不到头脑。比如,现在的中招一张卷,学生难以从现行教材教学中得到答案,只能到课外去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学校的老师工作和心理负担就小了,孩子能考什么样,是家长和孩子自己的事,有本事就自己考去,就变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教学教育策略,因此目前的教学方式也就不是所谓正确的教学方式和选才方式。

  5. 社会风气的改变或改善。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但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花草和果实,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歪瓜裂枣。社会中的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铺天盖地的新闻、小说和娱乐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在改变着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娱乐、搞笑、花边新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成为今天的时尚。因此,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管理部门也要切实行动起来,维护好利用好这个平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也为所有的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上面所涉及到的只是一些粗浅的想法,旨在让人们更加关注今天的教育,以及今天的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什么模式。我想,如果我们用心来关心教育,管理者能够高屋建瓴,教育改革也不是朝令夕改,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出发,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让老师能够安心乐于教育,以自己的博学、专心和爱心来启发教育孩子,走出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们热爱学校集体的氛围,真正成为德智体健康健全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和判断力的人,这应该是教育的目的。此外,教育管理者要明确教学大纲和中考高考的关系,这样,我们的孩子就没有必要那样没有节假日地去奔波学习,社会办学又如何会这么兴盛,这样我们的家长、老师和孩子们也不会去莫名的焦虑甚至无奈了。当然,教育只是社会中的一个环节,涉及到许多方面,只有许多环节有机的、良性地连接在一起,整个教育才能有机地运行。

       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说:“在伟大的社会里,每个儿童都能够获得知识,丰富思想,增长才干;悠闲成为人们期望创建的机会,而不是产生厌倦和不安的可怕原因…..”我想这更是点明了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鲍海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108929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