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在我二十年的编辑生涯里,先后出版了十几部达尔文的作品,很早就知道达尔文是亚历山大·洪堡的“超级粉丝”。达尔文在剑桥大学上学时读到了洪堡的七卷本《旅行故事》,点燃了他心中探索世界的热情。1831年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开始环球考察时,随身带着两套书,其中一套就是《旅行故事》。达尔文自己的旅行日记也是参照该书的风格写就的。
达尔文在多部著作里都提到过洪堡,编校这些书稿时我常会采用洪堡那张著名的油画肖像:画中的洪堡身处热带雨林,身边堆满了科学考察的仪器,眼神灵动,虽还是青年但已显露出学者的气质。1845年,洪堡的《宇宙》第一卷在柏林出版,很快就成为畅销书,几个月之内便卖出了两万多本,随后陆续被翻译为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达尔文写信焦急地催促英国的出版方:“我正等待《宇宙》英文版的面世!” 这不免让我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能让达尔文如此着迷?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作品至今没有中译本?
机缘奇妙,2019年11月,当旅居德国的高虹老师辗转找到我,表达她有意将洪堡的《宇宙》翻译为中文,那种瞬间的契合感难以言喻——仿佛洪堡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种,恰好寻到了愿意共同守护它的译者与编辑。这份看似偶然的相遇,或许正是“宇宙”间思想共鸣的必然。能参与其中,我满怀激动与感恩,于是迅速向社里申请选题立项,第一时间与高虹老师签订合同。同时,我也萌生了出版洪堡经典著作系列的想法。后来在领导的建议下,我们将《宇宙》纳入了“科学元典丛书”。
《宇宙》是洪堡花费了25年时间撰写而成的集大成之作。此书在1845—1862年间陆续出版了五卷,涵盖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总览了当时关于物质世界的整体知识。但与著名的狄德罗《百科全书》不同,《宇宙》的跨学科融合远远不止是事实与知识的简单罗列或集合,而是把宇宙自然当作息息相关的一体,将各学科重新整合统一,再现自然相互关联的生命网络原本的模样,其广博程度和高屋建瓴的思想理念令其他书籍望尘莫及。
当我详细阅读了高虹老师正式交来的《宇宙》译稿时,我瞬间理解了达尔文当年的迫切。洪堡的写作风格像是面对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包含深情,富有诗意;同时又有着与达尔文相似的科学严谨与丰富案例。可以说,洪堡和达尔文在科学精神上一脉相承: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观察芬雀喙部的差异时,运用的正是洪堡提倡的“比较法”;而《物种起源》中那种将细微观察升华为宏大理论的能力,无疑也受到了《宇宙》的启发。
从1845年《宇宙》第一卷出版至今,将近200年过去了,我们终于首次将其翻译成中文出版!要翻译这样一本书,既需要优秀的语言能力,又需要博学的素养。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高虹老师,她毕业于柏林自由大学德国文学专业,曾任德国之声电台记者、北京语言大学德语系教师。她热爱洪堡及其作品,了解洪堡建筑般的复杂长句风格,长年研究中德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又肯花时间学习科学知识,所以她交来的译文优美流畅,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体验。
作为编辑,我深深理解译者的困境,也佩服高虹老师的钻研和极致。当面对浩如烟海的科学专业内容,她没有畏缩或敷衍。《宇宙》中有的专业词汇是19世纪的旧称,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查找这样的词汇非常不容易,需要借助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文献,环环链接,才能破解。她常常用数小时查证一个术语专名,但她不仅将“查证”上升为“学习”,她还超越了单纯的译者的角色,试图去理解洪堡广博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这种匠人精神和共情能力,是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神韵的关键。
主持“科学元典丛书”多年后,我常常觉得编辑的角色像一个“学术策展人”。洪堡的《宇宙》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我的任务不仅是把展品(知识)安全运抵,更要设计好参观路线(阅读逻辑),让读者不至于在浩瀚信息中迷失。为此,我邀请苗德岁、张九辰、Ottmar Ette等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写导读,熟读洪堡传记并查阅大量文献编配插图,制定厚厚的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增加必要注释,选取出最闪光的句段放在篇章页作为引导,适当分段以便形成更好地阅读节奏,等等。
针对《宇宙》各卷的特色,我在处理副文本时也要进行相应取舍。第一卷描述客观存在的宇宙万物,从星系到地球上的生物,仿佛一场天地之旅,展示了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自然动态,完成了洪堡想要创作一部宇宙画卷的夙愿。我为第一卷编制彩图时,重点展现洪堡人生的四个关键节点:为期5年的拉丁美洲之旅,6个月的俄罗斯之旅,长达10年的巴黎活跃期,在柏林潜心创作《宇宙》的晚年生活。此外,还重点提炼了洪堡的两个鲜明个性:学术友谊和提携后辈。第二卷旨在探索一个文化的宇宙观念,目标是理解人类自身,它融合了哲学、艺术和历史,展现了洪堡作为科学巨匠和思想家的双重魅力,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全新视角。同样幸运的是,我在编配第二卷的彩图前夕,刚巧有机会聆听了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Ottmar Ette等多位洪堡研究学者的报告,了解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的课题方向,为我的配图工作打开新的思路:侧重展现洪堡从不同视角重新思考世界的创举,以及美学和文学在重审世界时所起到的作用。
编校《宇宙》的过程里,我被洪堡的思想深深震撼。如果读者问我:“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我们阅读洪堡的意义何在?”我的回答是:洪堡给予我们的,并不是过时的知识,而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看待世界的整体眼光。《宇宙》的翻译出版将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是科学史的重要文献,更是对当代读者的精神馈赠。在这个专业越分越细的时代,洪堡提醒我们,自然不是割裂的学科对象,而是相互关联的生命网络。这部影响了达尔文的巨著,必将为中文世界读者开启一扇新的认知之门。
(作者系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本文已经发表于《科普时报》2025-10-24 第13版 书香悦读,发表时略有删改。详情请见:
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wzb/html/2025-10/24/content_596075.htm?div=-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7877-1507253.html?mobile=1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