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
母语教学改革之路(3)----怎样才能达到“用简识繁”
2010-3-11 14:47
阅读:4502
标签:汉字, 母语, 用简识繁
                                  母语教学改革之路(3)
                            ----怎样才能达到“用简识繁”
            去年的人大会和政协两会,就汉字的简体与繁体问题发生争议。今年的“两会”,没有听到这个问题的声音。是不是问题解决了呢?其实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国家的汉字政策是“用简识繁”,但是如何做才能使中国人达到“用简识繁”呢?现在的教学都是看简体字写简体字,或者在某些课文某些简体旁标出繁体字。由于学生们始终写简体字,等待他们中学语文学习结束了,请问究竟有多少人能“识繁”呢?我经过一些调查,绝大多数人只能认识几个繁体字,很多繁体字都不认识。读用繁体字排版的书遇到很大困难。这只要考一考这些学生看一看繁体字印刷出来的古籍就可以知道了。
        今年寒假,我认识一位读大专的学生。他非常喜欢历史,到我家皆历史书。他借去了《左传》和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寒假快结束时,他把书给我送回来。我问他书读得怎么样。他说,不怎么样?我说:为什么?他说读这种书有障碍,第一是文言文,看不懂;第二是繁体字认不全。所以读是读了,还准备了字典,还是没有读进去。
        假如我们的后辈完全不能读懂历史原著,岂不是很悲哀的事情吗?不要把写繁体字看得很神秘。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写字的训练也不一定机械地按照什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要从简单到复杂。在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笔划之后,也许他们对于那些看起来笔划更多显得更复杂的汉字会更有学习的兴趣,更钟情于那些多笔划交织的游戏,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繁体字是我们祖宗所用的汉字,其中传达了许多简体字无法传达的信息。例如“爱”字,繁体是“愛”,中间是有“心”的,现在的简体,把中间的“心”挖掉了,那么无“心”如何去爱?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90多岁的诗人郑敏教授给我打电话时常提到这个字。当然我不是说要返回用繁体,而是要让学生对于繁体字也会认。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根基之一,我们前辈的思想与言说就在汉字中。尤其是繁体字本身就传达出许多信息。我们决不可不重视。
        如何做使学生做到“用简识繁”呢?实际上,只有“写繁”才能“识繁”,只是写简,根本达不到“用简识繁”的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繁体字的字形与笔划都与简体字有很大的差异。如汉字的“汉”,繁体是“漢”,关系的“关”,繁体是“闗”,写字的“写”,繁体是“冩”,认识的“认”,繁体是“認”……,两相比较,差别很大,可能还有许多繁简体的字比这差别更大的。如果不让学生亲自反复地写,对每一个繁体字都留下深刻印象,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甚至成为“无意识”沉淀,如何让他们能“识繁”呢?所以目前的种种做法和教法,并没有往“用简识繁”的路上走。这是值得国家语委深思的问题。
        中国的母语教学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童庆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7237-30196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