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平—山风石韵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玉平 “学习、交流、思考、直言”将博杂进行到底

博文

再获基金的几点粗浅体会 精选

已有 15452 次阅读 2009-9-9 23:17 |个人分类:思考与品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金, 申请, 体会


上周末从基金委的ISIS系统和通知邮件,得知今年基金申请获得批准。昨天,收到通讯评审意见。这是自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继2003年获得青年基金资助,又经过三年的努力、第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感谢基金委的信任,感谢评审专家的认可、鼓励及建议。这不但是一个新的起点,更是一份责任与义务。

这里想主要就比较受关注的面上基金(以及,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与大家交流几点粗浅的思考与体会,谈不上经验,特别希望能对刚刚踏上或将要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朋友有所裨益。

1、             重视意见,不断完善

虽然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但是大多数评审专家是公正公平和认真负责的,这也是国家基金得到广大科研人员认同的重要原因。评审专家大多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积累,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多数是中肯的、建设性的。每个人的学识和思考都有其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利”的评审意见并不都是“吹毛求疵”,而往往是一个促进的过程、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应该高度重视评审意见,结合自己的反思,不断予以完善。

2、             有限目标,切实可行

再远大的目标,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达到。由于基金的执行期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因此,申请要见微知著、由小见大。科学问题要精练突出,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要具体有限,“有所为有所不为”。

目标不但要具体有限,而且要切实可行。创新,往往是继承之上的发展。新获准的基金,不少是以前获准基金的深化或推广。较好的预研基础,也就是通常说的工作积累,是在三年时间内顺利完成有关目标的重要保障。而一项探索性强、完成难度大的申请,有可能会获得为期一年的小额资助,来进行相关的研究积累。

3、             一专多能,多种渠道

“博大精深”是古往今来许多学者的追求,通俗些的说法是“一专多能”。要立足于专业所长,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要密切关注相关学科甚至跨越不同学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培育生长点、发掘切入点。

在申请渠道上,要结合不同类型基金的特点,进行适当的选择。面上基金的竞争相对比较大,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朋友,可以申请青年基金;来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朋友,可以申请地区基金;此外,还可以关注一些省份、部门与基金委的联合基金。

另外,由于受经费总额和资助项目要有足够的强度保障等因素的限制,一定学部及学科资助项目的数量往往有限,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名额”限制。在此情况下,上的不一定就好,下的不一定就不好。通讯评审获得3A2A-1B之类较好评价而最终被“挂”的申请,一定要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坚持。

(因近日赴云南进行野外考察,恕不一一回复,衷心感谢各位!一定用心敲打地球,争取在新获准基金的资助下,积累新的资料、获得新的认识 。——2009.09.11)



基金申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691-254584.html

上一篇:江南水:写给杨汝清老师
下一篇:朋友,有空来坐坐
收藏 IP: .*| 热度|

35 武夷山 苏青 杨学祥 郭胜锋 胡良军 艾云灿 任胜利 郭向云 梁进 葛肖虹 王应宽 陈儒军 张檀琴 王安邦 王德华 俞立平 吴飞鹏 钟炳 戴小华 杨秀海 刘全生 周春雷 徐建良 刘立 刘凡丰 吉宗祥 苗元华 柳东阳 陈湘明 李学宽 王立 马光文 juscojack chtang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