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u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yu111

博文

美丽中国,美丽在“中”

已有 3405 次阅读 2012-11-13 13:14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 十八大, 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个美丽中国的概念。这个概念提得好。中国不仅要成为世界大国,世界强国,更要成为世界的美丽之国。

 

什么是美丽之国?美丽是个什么概念?

十八大提出的是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注重生态环保。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就是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就是十八大对美丽的定义。

 

什么是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本质就是自然。自然的就是美丽的,美丽中国就应该是自然中国。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美丽中国的精神,我们就要对生态、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有个深刻的了解。知道和了解了什么叫生态,什么叫生态平衡,才能知道怎么去保护生态和保持生态平衡。

 

什么是生态?

生态就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状态、生活的状态。

什么是生物?

生物就是具有生命的物质。

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自我复制。

世界上一切能自我复制的物质就是生命的物质,就是生物。

生物不仅仅是人,不仅仅是我们每天吃进肚子里的蔬菜、水果、鱼和肉,不仅仅是医药、农药杀死的对人类有害和无害的微生物,不仅仅是我们在城市里种植的树、花、草,不仅仅是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鸟和兽,也不仅仅是被人类活动赶尽杀绝的我们再也看不见的某些动植物。生物是地球上150万种以上的动物、50万种以上的植物和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种的微生物(人类知道的、有记载的已超过20万种)

 

生态平衡就是这超过数百万种的生物在地球上你争我夺、有生有死的活动中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保护生态就是让这数百万种的生命都活得好,一个也不能多,一个也不能少。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的动作和活动都是对生态平衡的干扰,任何一种生物的过量繁殖和过量活动都是对其它物种的威胁,都是对生态平衡的大幅度的扰动。要想保持生态的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动。

 

知道了什么是生命,知道了什么是生态,知道了什么是生态平衡,也知道了从科学上怎么才能做到生态平衡,那么人应该怎样做?我们应该怎样做?

 

我们是人,是生命的一种。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地球上生命的法官,我们没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我们不能为了其它的物种牺牲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保住自己的生命,保住人类的生命。

 

我们其次要保护的是和人类生命有关的生物、和我们吃喝拉撒有关的生物。我们对其它威胁到人类生命的生物只能虔诚而抱歉地说一声:I am sorry

 

因此,生态保护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保护和我们人类的生命活动相关的和有益的生物和生态。然而遗憾的是生命太复杂,生态太复杂。我们人类对生命和生态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片面之又片面。更遗憾的是我们也根本无法去全面和彻底地了解生命、了解生态、了解自然。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因此也永远是片面的。在对生命、生态和自然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去行为、去动作、去改造自然、去自以为是地“保护”自然,只能是适得其反。片面地保护自然其结果不但不能保护自然,反而是打破生态平衡和破坏自然。

 

那么,人类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2500年前,中国有一个哲学家叫老子。他早就给人类指出了一个环保的方向:无为。人类只要无为,生态就得到最大保护。人类也只有无为,才能保护生态。人类一有为,生态就波动。人类越有为,生态越波动。所以,最好的环保是人类无为。

 

但是,世界不是中国的。你不为,别人要为。别人为了,中国人就要挨打,受欺负。中国人在无为的哲学指导下已经挨打了2000年。中国人今天觉醒了,站起来了,不愿意再被欺负了,要有为了!

 

那么,人类怎么才能既有为,又对生态造成最小影响、更不能对生态造成毁灭性影响呢?

 

回答只有一个字:

 

不能无为,不能小为,也不能大为。要的就是中为,适中地为。只有保持一个中字,才是人类在自保和环保之间取得平衡的最佳途径。不是要“多、快”地为,而是要适中地为,甚至是要“少、慢”地为、慎重地为,不到非为不可地时候不为。全世界现在需要地不是比为,而是要比少为。等到全世界的人都意识到中为才是人类文明的方向,生态就平衡了,世界就和谐了。

 

因此,我们要适中、平衡地推动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军事发展、经济发展......。只有中为,人类经济才能健康地发展、生态环境才能健康地平衡、人类生活才能健康、和谐和幸福。

 

美丽中国,美丽在“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6037-632102.html

上一篇:“江南style”——火遍世界的生物学解释
下一篇:教育和能力
收藏 IP: 108.7.219.*| 热度|

4 李学宽 朱晓刚 曹聪 nip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