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u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yu111

博文

中国人为什么要批评中国人? 精选

已有 10050 次阅读 2012-4-7 11: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批评, 中国文化, 中国人, 护短

最近在科学网上看到很多对中国人、中国人品、中国文化和制度的讨论。

其中有褒扬、有批评、也有辩解和辩护。

批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文章中经常也就会看到拿别的国家的人品和文化来进行比较。

批评中国的中国人常常被指责为“假洋鬼子”和“卖国贼”,被责问“你既然嫌中国不好,为什么还要到中国来?”

 

我们因此要问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要批评中国人?

中国人批评中国人是为了长外国人志气?外国人大概没有几个能看懂也不会看到这些文章,显然也就长不了外国人的志气。

是为了打压中国人的志气?中国人的志气不是“骗”、不是“造假”、不是“急功近利”、不是“不守规矩”。中国人的志气是“自力更生、勤奋勤劳、强国富民”,不在批评之列,因此也不会被打压。

 

那为什么要批评中国人?

对中国人的批评是有特指对象的。这些批评不是针对好的中国人,不是针对中国人的好品质,而是批评某些坏的中国人和某些中国人中的坏品质。

 

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最多的一个坏现象就是不排队。不排队似乎是件小事,但反映的却是对规矩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尊重的大事,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的大事。当一个人不守规矩不按次序排队的时候,如果每一个人都批评他,哪怕是拿批评的眼光看着他,他就会有压力,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但是如果没有人批评,那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的人的加入,就永远不会有人守秩序。

 

批评,也是一种惩罚,是一种在舆论和道德上的对坏行为的惩罚。对自觉和讲道理的人,可以教育;对于不自觉和不讲道理的人,只能用惩罚和管制。

 

对坏人不管制,对坏品行不批评正是坏品行和坏文化泛滥的根本。我们都遭遇过各种欺骗和假货。都对目前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假和骗恨之入骨。中国人对中国人的批评是“恨铁不成钢”,是为了改进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是为了中国的进步,而并不是要褒扬外国人,长外国人志气,灭中国人威风。

 

中国人是要威“正风”,而不是要威“邪风”。

 

对“正风”,需要褒扬,需要鼓励;对“邪风”,需要批评,需要管制、需要打压。

 

对坏人、坏品行和坏文化的辩解、辩护,或者说句“你屁股上也有屎”的反批评,并不能长中国人的正气,并不会对中国文化和社会进步有利。相反,倒是会让坏人舒心,助长了坏人和坏风气。

 

批评中国人的人中很多是留学归国人员。为什么?

是这批人特别不爱国?特别憎恨中国人?特别憎恨自己?特别不想中国强大和进步?

他们归国是想干什么?是想破坏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破坏中国的经济建设?是美国人的间谍?

 

中国有句古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较才有鉴别和批评。留学人员在中国和外国生活了以后更能看到和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制度的区别,看到中国人的不足的地方和别人先进的地方。对自己缺点的批评和对别人优点的表扬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而护短和反批评则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起不到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当社会风气好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表扬,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当社会风气坏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批评,制止坏人和坏事。做坏事比做好事容易,现在的社会是对坏人坏事的批评和惩罚不够。做坏事没有批评和惩罚,就是对坏人坏事的纵容和鼓励。

 

在科学网上讨论这些问题特别重要,因为这里的读者多是中国的老师和学生,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而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中国主流文化的根基,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社会的导向。希望科学网能多登常登各种观点,把人品、文化、制度的问题讨论透彻,明确是非,端正价值观。教育是个持续的、反复的、长期的任务。

 

后记:

看到一些不同意批评的议论。希望持反对观点的人能说出反对批评的理由,指出批评的坏处,指出批评对文化和社会进步的不良影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6037-556360.html

上一篇:阿拉“善”还是阿拉“不”善?——谈阿拉善的“生态保护”
下一篇:灵魂的归宿
收藏 IP: 61.171.245.*| 热度|

56 占礼葵 陈维东 陈安 邓旭坤 赵燕 於鑫 庄世宇 任胜利 史智才 周可真 曹建军 朱志敏 肖振亚 赵美娣 许培扬 马陶武 靳宗振 张国庆 张国杰 曹聪 黄太庆 林志弟 张骥 严海燕 曹贺贺 温世正 李土荣 易文凯 张波 杨立泉 王春艳 张毅 严少华 王涛 刘鹰翔 唐常杰 鲍永利 逄焕东 赵星 uneyecat zhangzhi kexuegzz luyouwen MassSpec1688 hmaoi neilchau wuqunan ykgs chenmingtai mathqa cj1968 Kaji guoqingyun817 songbh05 caodou mrliu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