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清华简年代BC305±30可能是无字残片未经树轮曲线校正的数据;实际年代在BC400~BC200 之间,在BC370±30的几率35.1%,在BC260±60的几率60.3%,大致可信。
许多人对清华简测年存有疑问,拙文不能仔细注明他人所述,故而不主张任何版权。
*********
1 李学勤先生2008年6月4日在饭桌上向校领导介绍香港竹简,校友赵伟国先生购买,于7月15日入藏清华大学;10月14日专家鉴定会,12月两枚无字残简送北京大学碳14检测,次年4月对外公布结果BC305±30年。下面这篇文章值得一读,有检测者的若干话语。
成舸. 为先秦古简科学算命. 新知客, 2009 (8):51-55
2 笔者努力搜索,未能获得两枚无字残简的碳14测年报告;也曾请教几位专家而没有结果。近日在 “如何看待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一期研究成果? - 知乎” 的白开水先生回答见到下面图片,真是有些震惊。又询问子居先生等,并写了帖子向白开水先生请教,但没有获得完整的测年报告。暂且假设数字没有错误,略作讨论。
3 容我先粗略地介绍碳14测年(Radiocarbon dating)的基本原理。
氮14遭遇宇宙射线的中子转为具有放射性的碳14,氧化后进入全球碳循环。动植物死亡后停止与生物圈的碳交换,其碳14含量因放射性衰变而以指数规律逐渐减少。测量1950年形成的木材中碳14含量,再测量样本内碳14含量,可计算其距今(Before Present)的年代。
不过,太阳黑子活动、地球火山爆发等会影响大气中碳14浓度;为此对全球多种古树依年轮采样大量测年,制作树轮校正曲线。下图是BP2500~2100 即BC550~BC150 的一段曲线。曲线宽度即基于碳14浓度换算的年代达到25年,源于环境差异以及测试精度。树轮校正曲线并非单调至关重要。木材中碳14残存量,屈原(BC340~BC278)出生之年BP2290高于其过世之年(秦国白起入郢) BP2228,测年值与实际年代相反,源于环境碳14浓度的显著降低。
假设从墓穴椁木的同一年轮多个取样,基于碳14含量之平均值直接计算年代为精确的BP2210,从树轮曲线得到校正年代是BP2300、2250、2165 左右,年限跨度有150年。当然,计算值在BP2300左右就好了,树轮校正曲线单调正向变化。
实际情形更为复杂。样本碳14浓度测试结果并非确定值,通常认为计算的碳14年代满足正态分布。将±σ 或 ±2σ,即68.2%、95.4% 范围的每一个年代皆用树轮曲线校正,得到日历年代的分布几率变化。这显然需要有专门的计算机程序来完成。网上有个软件http://8.130.79.223:3838/sample-apps/C14/,下图是碳14年代BP2210±20 的校正结果,其中在±σ即68.3%范围内日历年代加深给出,四段出现几率在右上角给出。
4 白开水先生提供的表格中碳14 年代BP2255±30即BC305±30,且有具体的树轮曲线校正后年代分布。如果将BC305±30即BP2255±30用前述程序作树轮曲线校正,所得结果与上表数据差异在10年以内,可以归于数据圆整以及取值范围和拟合程序的不同,不必在意。
5 日历年代BC305±30 的年段(上图红框) 树轮曲线逆向变化,不可能作为碳14年代校正后的单一结果;该年代可能是无字残片未经树轮曲线校正的数据;实际年代范围在BC400~BC200,其中BC370±30 的几率为35.1%,BC260±60 的几率为60.3%,而在BC305±30的几率约15%。
下面这段话从“刘国忠. 走近清华简(增补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P70” 复制。李学勤先生在“文物,2009,No.6, P70” 所说相同,“经树轮校正的结果是公元前305±30年,与上述古文字学的推定吻合”。这些表述需要重新确认。
清华大学应该公布两枚无字残片的测年报告,并对有字竹简取样测年以确认真伪——清华简购于香港文物市场,分七包送达,部分竹简以竹片托护,个别篇章成卷状,并无证据“出土于同一墓葬”,两枚无字残简的碳14测年不足以证明全部为真。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115674.htm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一书总序,2024年12月03日22:21:18贴出
附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6947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