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八千年前石磨的尺寸严谨与社会的等级森严

已有 1209 次阅读 2024-6-27 10:14 |个人分类:以尺考古|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河南贾湖文化第一期BC7000—BC6600年,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源头;第二期BC6600—BC6200年、三期BC6200—BC5800年与裴李岗、莪沟大致同进;裴李岗文化下限至BC5000年。三地出土器物适用尺长 15.8~15.9 cm。前篇博文介绍了适用尺长15.9 cm的石磨。

国家博物馆藏1978年新郑裴李岗出土的石磨盘棒 (chnmuseum.cn) ,盘长63.5 cm四尺欠1 mm,宽28 cm一尺七寸半过1.7 mm、 高7.3 cm四寸半过1.4 mm;棒长47.8 cm三尺过1 mm直径4.8 cm三寸过0.3 mm。另藏有同出的一件 石铲 (chnmuseum.cn)长30.3 cm一尺九寸过0.9 mm。数据精确到 mm,石器肯定有尺寸设计。

屏幕截图 2024-06-27 094139.png

“李友谋. 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 考古, 1979(3): 197-205+289-290” ,称出土石磨八套,盘棒分别介绍,但未提及国博所藏石磨的数据。以下测算假设数据皆没有印刷错误。

磨盘长有75、68和38 cm,数据精度过低,以尺长15.8 或15.9 cm 测算皆可,如 38 cm为二尺四寸过0.8 mm或欠1.6 mm68 cm是四尺三寸过0.6 mm或欠3.7 mm75 cm 则是四尺七寸欠0.5 mm四尺七寸过2.7 mm。不过,磨棒有最长57.5 cm、最短19.2 cm两个数据,以尺长15.9 cm 测算为 三尺六寸过2.6 mm一尺二寸过1.2 mm,偏差与数据精度相当;以尺长15.8 cm 测算过 6.2 mm 和2.4 mm则欠妥。

前篇博文提及舞阳贾湖出土石磨两套、密县莪沟出土石磨九套,后者盘棒分别介绍了部分数据。总而言之,仅盘长47 cm、棒长35.4 cm 尺寸不整(不知有无印刷错误,或器物较小、品级较低);其余盘长78、62、62、52.5 cm,棒长51、44.6、28.5、38、35 cm,以尺长15.9 cm测算,四尺九寸至二尺二寸,偏差在-1.6 mm ~+1.2 mm。数据精度不明,部分为精确到5 mm的圆整数据,故而如此偏差不必在意。不过,棒长44.6 cm二尺八寸过0.8 mm,其盘长62 cm三尺九欠0.1 mm 想来精确到 mm,只是没有写为62.0 cm。当然,跨度千年的先民尺件也会稍有差异,尺长变化0.5 mm,四尺就是 2.0 mm。

现在要问,石磨为什么要有尺寸?制作到如此精度可不过度耗费劳力?见到国家博物馆藏品之后心中就存了这个疑问,总有三年半的时间啦。2024年6月26日下午我明白了,八千年前石磨盘/棒的长度 49/32寸、40/30 寸、39/28 寸 偏差一分之内,体现了社会等级。这是尺度,不,该说制度的作用之一。

 

备忘:因表格签字,昨天先后进了9个办公室,其中5个为了询问。下午3点15分请分管能源学院的校领导签字——上午已去过,领导开会而未遇,其后请分管人事处的校领导签字。准备下楼到校长办公室询问地点,恰巧遇到正上楼的Z博士。他说“得查一下”;跟着进了办公室,坐下说话。“你的尺度问题与我们测量专业有些不同”,这是接着年前微信的话头。我问“忙吧”;答道“不忙,只管说”。

我说,相信八千年前河南的石磨尺寸规整,能精确到 1 毫米么?展开手机看照片。用手机看图不方便,当然得开计算机,进科学网博客。当说到 曾侯乙 时,Z博士相信了可以从器物直接确定尺长——没有尺件不可能组织多人协同作业,介绍两件木器,说周尺21.5 cm 是精确的,“测算过的曾侯乙器物  总有一百件”——这是冯老师建议的工作。

屏幕截图 2024-06-27 091937.png

屏幕截图 2024-06-27 091955.png

我接着说了“以尺考古”,Z博士觉得不容易得到专家认可。其间多次有人进来短暂说事,见五点过了,就再次询问分管人事处的校领导办公室。Z博士说刚才就是啊。我赶紧拿起桌上的表格和手机说再见,出门就发现小包忘了,回身见到Z博士的办公桌,我突然明白了,石磨的尺寸严谨意味着社会的等级森严:无关乎器物的制作便利和使用功效。

领导不在办公室,还得再去一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39925.html

上一篇:专家能理解尺长测算吗:以石磨盘棒为例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5 宁利中 杨卫东 刘进平 孙南屏 朱晓刚 葛维亚 杨正瓴 刘炜 崔锦华 代恒伟 高宏 史晓雷 李毅伟 钟炳 郭战胜 段含明 张忆文 郑永军 吴超 孙颉 程少堂 檀成龙 张晓良 王从彦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