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强
诡异的2019年诺贝尔物理奖 精选
2019-10-9 11:27
阅读:9015

诡异的2019年诺贝尔物理奖

郭晓强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在宇宙学研究中做成贡献的三位科学家,关于他们贡献的解读自有专业人士完成,这里不展开评述(实际上是不懂),这里只就两个小问题进行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同一成果获两次诺贝尔奖?

先说分享1/2James Peebles,其在学术界地位之高毋容置疑,在获诺贝尔奖之前,自然已经其他奖也拿的手软,在诸多奖项中有个叫The Crafoord Prize2005)。为何专提这个奖呢,是因为该奖与诺贝尔奖有很大的渊源。The Crafoord Prize开始颁发于1982年,也是瑞典的奖项,其初衷是弥补诺贝尔奖的不足(科学奖只有物理、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其领域包括数学/天文学(2012年起,数学与天文学分开)、地球科学、生物科学(重点在生态学)和关节炎,从奖项设置可以明显看出,它把诺贝尔奖未能涵盖的学科,如数学和地球科学等纳入,因此具有一定互补性。The Crafoord Prize的金额、评选规则和评选组织与诺贝尔奖几乎一致,如James Peebles当初分享The Crafoord Prize和今年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由同样的人评选(瑞典皇家科学院)。The Crafoord Prize 2005)获奖理由是“for contributions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large-scal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由是“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in physical cosmology”,都有点模糊(好像是终身贡献)。James Peebles的贡献获诺贝尔奖没啥问题,然而分享两次诺贝尔奖(一次真正诺贝尔奖,一次诺贝尔等效奖)就有点怪了,多次获奖不奇怪(巴丁就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获奖成果完全不同),奇怪的是James Peebles两次获奖理由看不出明显区别,不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哪些院士是咋考量的。

二、“贝尔弥补效应”?

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2授予脉冲星发现者Antony Hewish,随即引起轩然大波,争论焦点在于遗漏了女研究生贝尔(Jocelyn Bell Burnell),并被作为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性别歧视污点广泛评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另外1/2由师徒(Michel Mayor Didier Queloz)分享,这是继去年师徒分享1/2后的又一次,连续两年如此分配可谓奇观。越来越重视研究生贡献,可谓之“贝尔弥补效应”。

按照学术惯例,诺贝尔奖主要颁发给导师(如稍早前宣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三位导师),学生大作作为背景墙存在,实际上师徒分享(这里的徒即包括博士,也包括博士后)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Richard AxelLinda B. Buck分享;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Elizabeth H. Blackburn Carol W. Greider及另外一名科学家分享。

归纳这些学生能分享诺贝尔奖的规律可以看出,他们的获奖成果(论文)仅两位作者,这样就规避了其他参与人的纷争。所以,若想博士或博士后期间做出的成果万一获诺贝尔奖而自己又可以分享,那就做课题的时候独立完成,发文章的时候只和导师两个名字。

三、展望

  现在看来,诺贝尔奖颁发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因此Goodenough老爷子今年的形式也不乐观(大家都在期盼获奖)。鉴于诺贝尔奖一直说向女性倾斜,今年前两项奖已是6位男性,因此今年说不准又会颁发给生物相关的进展,如基因编辑技术,毕竟那里有两位女性候选人。

    但愿,今天宣布的诺贝尔化学奖能正常一把,给了锂电池。



相关专题:2019年诺贝尔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郭晓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42581-120121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