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通生命,天地有大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shui 一个不务正业喜欢瞎起哄的坏学生,时不时对着墙壁念上两句经

博文

我读过的几本书(I)

已有 5287 次阅读 2010-2-26 16:21 |个人分类:成长经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物理学, 书本

Feynman物理学讲义   Landau理论物理教程

别的不多讲,任何一个学物理的人,如果没有读过FeynmanLandau的书,那是原罪!尤其是那些非做物理工作出身,却又想踏上判天地之美道路的Science Amateur,认真读完这些书之后再发话!

微积分6讲---陈省身

短短的60页讲义,将微积分讲的是如此的清晰透彻,大抵只有陈老能有这样的功底。科学知识的中文表述的确是一个老大难,记得当时俺也是宁肯去啃英文文献,也不愿去读中文教材,因为那比英文看着还要费解。现在想想鲁迅先生说的也的确蛮有道理的,陈老融贯中西,写出来的中文更是酣畅淋漓。陈老不辞劳苦,亲自为本科生讲课,为提升咱国的数学影响力,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乃一世之楷模,不像那谁谁谁整天炫耀Gauge Field,沽名钓誉!

重温微积分---齐民友

且不论书中是如何想写下整个微积分的,就其中穿插的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而言,能真正的能让人体会到科学的发展的脚步。科学史还是写进知识里比较好,全面把握科学史和透彻理解知识是相得益彰的!只有类似的这种东西才称得上是书,其它的好像只能称作教本,更有甚者只能叫做collection。相信很多人踏上科学之路就是从微积分开始的,这里就多写点儿。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

原不打算列专业教材的,因为这样一列就是一大堆,但是杨校长的这本书写的实在是太好了,很“物理”,只有多读读这种书才能真正的懂物理。最欣赏的还是杨校长的坚持“我想讲真话”。实事求是说的挺容易,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很多人一辈子也认识不到上帝给自己涂上的那层性格底色——自欺和自卑。

通向实在之路---R.Penrose

英雄树得种两棵,如果没有PenroseHawking不一定会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本书是十年磨一剑,做数学、做物理的人若没读过此书,真的是生平一大憾事。鄙人看过的科普书也不少,像第一推动系列、哲人石、西方数学文化理念传播译丛、科学家谈物理、物理改变世界丛书等等。但是想把天地都写进去,而又差强人意的大概非此莫属。

古今数学思想---Klein

Klein写过很多的科普书,这大概是最为人熟知的一本了。长达4卷的中译本,完全可以当成是数学史来读,比李文林的要好一点儿。当然由于成书较早,像博弈论这些东西里面没有。还有就是不知道啥原因,抑或是故意的,就是没提及东方的数学文化。

量子力学原理---P.A.M.Dirac

很多人都说量子力学费解,的确,量子力学是杯好茶,得慢慢品。当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了个开头儿,就消除了我隐忧两年之久的偏振问题。爱上一本书,原来真的不需要太多。就像爱上GriffithIntroduction一样,也就是那么一张C-G系数的图表。后来,对QM的理解,自己也多喜欢拿扑克来形容,其实最最根本的是个人的前提预设和世界观。

基础拓扑学讲义---尤承业

PKU的整套数学教材写的都不错,个人比较喜欢的还是这本儿讲拓扑的,很直观、有趣。不像有的讲拓扑的主要强调点集拓扑,愈看愈头疼,本来就是看物理看烦了拿数学来消遣的,结果是愈看愈郁闷。它把我带到了童年时代,当时一些隐忍的问题,穿过黑暗的高中时代又回到了脑海里,唤醒了沉睡许久的热情。

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阿诺尔德Anorld

大概只有多读读这种书,才能真正的提升学术界科学水平。当时看的是图书馆里92年的翻译本,后来在“俄罗斯教材选译丛书”里也有。很多东西再版一下,人民币就翻翻,真是市场经济呀。最让人痛心的就是摇身一变的“物理学大题典”,那叫个贵呀!

从抛物线谈起---混沌动力学引论

这套“非线性科学丛书”能往后翻上个百十页的也就是这本儿了。不过很多书是没必要精读的,俺的一贯宗旨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从存在到演化---普利高津

很另类的名字“科学元典丛书”,官方的解释也是出奇得很。普利高津的Nobel也是一直颇具争议,布鲁塞尔学派还有本好书——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尼科利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3132-297882.html

上一篇:诗词几首
下一篇:我读过的几本书(II)
收藏 IP: .*| 热度|

3 蒋华平 焦宏远 longinus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