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 受 阅 读
在我家书柜的一角,整齐的摆放着8本 “摘抄本”, 那是我挚爱的宝贝,是几本精美的笔记本,是我专门用来誊抄所喜爱的美文,是我珍藏多年的记忆和青春。
我出生于60年代末,父母亲是响应国家政策志愿支援大西北的老大学生。他们从小就给我和弟妹讲许多历史故事,在父母亲的引导和熏陶下开启了我的阅读天地。这8本“摘抄本”分别是从 1982年开始到1995年的14年间我所读书的摘抄记录。对于我来说,那时的读书,是找寻精神食粮,慰籍枯渴的心灵,不仅是精读,而且是抄读。抄读的过程,刚开始是抄名言警句、知识集锦、优美的语句,而后是抄诗、抄杂志的卷首语,最后抄美文,文章中美妙的片段,自己认为特别好的文章大段大段或者全文都摘抄下来,并在摘抄文的旁边画上美丽的花边或者贴上漂亮的贴花,而后再找时间大声朗读那脍炙人口的美文,感觉非常地陶醉,非常地享受,我沉醉于其中。14年间我从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虽然几经搬家,但我的这些珍爱的“摘抄本”一直被我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看着它们,我就想起了我的那些令人回味的读书经历,我的美好青春年华,记忆中我读书的点点滴滴就浮现于眼前……
每个人的读书经历都离不开所处历史年代。虽然开始摘抄美文时我已是翩翩少年,但我的读书经历离不开启蒙时代的童年记忆。
我的童年时代最熟悉的是小人书、连环画。小人书是那时阅读的最大乐趣,那些小人书有绘画的、有影印版的、有黑白的、彩色的,当然最多的是黑白色的,画面清晰、生动精致,艺术性强,配上文字说明,故事、情节、图画相得益彰、配合自然,在那个年代极具吸引力。一套《红楼梦》有图有文字,一页页简短的图画生动形象,简单有趣的文字介绍令我爱不释手,天天要妈妈讲故事才能入睡。我记忆中四大名著的启蒙教育就源自于此,那一本本的小故事,构思非常的精妙,非常的亲切,每一个小故事连成串构成一个大故事,看了这本就念念不忘的要看下一本,从此我爱上了阅读。
上小学时通过听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后我迷上了历史故事,自己偷偷攒下零花钱购买《中国历史故事》一套丛书,由于那时的一套丛书不是一次性出版,为了买齐那套完整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中国历史故事》,我心中总是惦记着不断地跑书店,最后终于凑够了一套完整的丛书,那份喜悦至今记忆犹新。但为了买全那套丛书我也经历了一些曲折-----记得当时为了买齐整套丛书,家住在郊区的我专门去城里的书店找寻,在书店里被小偷偷去了钱包,最后连回家的车票钱都没有了,好心的售票员免去了我的车票,我是哭了一路回到家中的,至今非常感激那位好心的售票员阿姨。费劲千辛万苦我终于凑齐了那套丛书,为此我还专门买了一本《中国历史学习手册》用来补充阅读,后来我又陆续凑齐了《世界五千年》,这些书得之不易,虽然几经搬家,但我迄今仍然保存着。每当翻着那贩黄的纸张-----过去的一幕幕就在眼前展现。
中学阶段是我疯狂的读书时期。那个时候的我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看各类报纸,从《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南方周末》等报纸中寻求知识。《参考消息》的边边角角都翻遍,少年的我是如此的关注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塔斯社、路透社、法新社被我熟知和记忆。《光明日报》上张志新、遇罗克等人物的报道催人泪下,震撼心弦,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时代的脉动。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人民日报》发表得一篇名为《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是陶斯亮写给已故父亲陶铸的一封公开信,我是在妈妈的帮助下读完全文的,感动得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张志新平反的长篇通讯《要为真理而斗争》文章读后荡胸惊魄、心潮起伏,于今我仍然记得那一幕,难以忘怀。
在资料室看到《世界知识画报》,我简直爱不忍释,每一页都认认真真地看,生怕错过一个字、一幅图,在那里我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因为特别地喜欢,计划自己也订购一份,还和妈妈讨论过,因为是图片彩印本,价格比较高,就不得不放弃了。画报拿在手中一遍遍欣赏,非常地珍惜,看过一遍不行还要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因此,我和资料室的阿姨熟悉了起来,每月推算着新的一期到了,我就立马冲进资料室去阅览,心情一准特别地高兴,就好像那彩色印刷的精彩图片一样,充满了五彩斑斓的梦想。当时的《大众电影》我是每期必看,那时的电影我耳熟能详,明星的形象就像刻在我脑海中一样,现今我只要看到老电影,就能够说出男女主人公扮演者的姓名。
从《读者文摘》1981年的创刊,到1993年7月改刊名为《读者》,我是它忠实的粉丝,基本上期期不落的阅读,非常喜欢上面清新隽永的短文,是我抄读美文的主要阵地。《五角丛书》是我的喜爱,它便于随身携带,虽然价格低廉,每本只要5角钱,但题材丰富,涉及人文历史、天文地理,以及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人体语言》《开发人的右半脑》《世界49大迷》《中国诗人成名作选》《人的末日》等。丛书每本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小册,但文章短小精悍,妙趣横生,深深地吸引着我。为此我购买了很多喜欢的册子,到现在我仍珍藏着。
那时主要是从同学手中传书看,主要阅读那时的时尚刊物:《十月》《收获》《当代》《人民文学》《小说月报》等,当时我们大家争先恐后,都想抢着一睹为快,有时为了读到一本书,我们几个好友还通过手心手背的游戏来排先后顺序,记得读到1982年《青年文学》上发表的铁凝小说《哦,香雪》时有种沁人心脾的感觉,犹如一股清泉缓缓地流入心田。被主人公香雪那纯真、质朴的形象所感染,在那平凡而简单的故事里,不仅感受到山民们淳朴厚实的性格和亲切温馨的田园山村魅力,而且还能体会到那群山村姑娘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优美动人的文字芳香四溢、赏心悦目,那种读书的喜悦、兴奋、强烈的冲击,无法忘却。
那个时候我疯狂的看报告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读朦胧诗,读普希金、泰戈尔、拜伦。而且是和好朋友一起结伴而读,一本书我看过,你看过,然后我们一起探讨,一起背诵,那种感觉真好!舒婷、北岛、顾城、汪国真的朦胧诗和抒情诗我们手不释卷,大声朗读、相互背诵。为各自喜欢的作者三毛、亦舒、琼瑶不同而争执,同学间课余交流最多的便是读书感受。那个时候为了读到一本好不容易排队才能够读到的书,整宿整宿的不睡觉,趴在被窝中看,结果上课打瞌睡,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成绩很快掉了下来,被老师请家长,吓得不敢再整晚不睡觉看书了,而改为一段儿一段儿的读了,但总感觉没有一下子读完过瘾。为了追逐时代的步伐,我们疯狂地补充着营养,充分地吸收着阳光和雨露。三毛让我痴迷,她那种充满灵气、放任恣肆的语言风格和漂泊自在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竭尽全力基本上看遍了所有的三毛作品,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滚滚红尘》,看她自由自在、浪漫洒脱,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佩服她走遍万水千山,历经人世红尘滚滚。
大学期间我们同学间创办了自己的文集,读书写作交流,但后来大家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坚持下来,很是遗憾!我们读弗洛伊德、萨特、尼采,那个时候我们读书没有具体的目标,好像流行什么,我们就疯狂的读什么,并不见得能够读得懂,感觉读了就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家一起谈论起来也不至于一无所知。现在想想那也是一种快乐吧!大量的汲取,而后慢慢地消化、入骨。那期间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对于当时读大学的我来说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确确实实对我的性格发展变化起了一定作用,使我走出了原本封闭固执的我,敢于大胆的与陌生人交流,敢于想办法解决问题。1990年上映电视剧《围城》,我被剧中那诙谐、幽默的语言所折服,记住了钱钟书先生的名言“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于是,我又着魔般的找钱钟书先生的书来读,找杨绛先生的书来读,想了解他们的一切。----- 在国外留学期间还曾经读到了从其他留学生那里传来的《读者》,大家相互传递,被那些魅力十足的文字所吸引。
工作初期我仍然和好友交流读书心得,那时我们非常关注林徽因女士,被她的才情所打动,《你是人间四月天》何其的柔美婉转,她是诗人;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她是建筑师;小说《九十九度中》截取生活断面,她是作家。如此才华横溢,如此成就斐然,唯有佩服和敬重。我和好友共同赏析她的诗句、品读她的小说,赞美她出众的才华与美丽交互相应。我们大量的搜集林徽因的书来读,我们相互阅读后交流心得体会,我们畅所欲言、挥斥方遒,我们神清气爽、意气风发。从那个时期开始,我对于近代杰出人物感兴趣起来,读了一系列近代人物传记,带着欣赏和佩服去读懂他们、感知他们。但那时虽然工作了,却都是到图书馆借书来读,没有了买的兴趣。而后随着紧张的工作,结婚、生子,读书成为一种奢望,追电视剧成为了我的爱好。
--- ---
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听阅,被那美妙的文字,悦耳的声音所感染。那种感觉好似身临其境,妙不可言! 虽然是用耳朵来听书,但在听的过程中消化、理解、融入自己的思想,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美文经朗读者的经典演绎,欣赏到的不仅仅是行如流水、飘逸的文字之美,更是为朗读者嗓音丰富多变的表现力所感染,再配上神奇的背景音乐,感觉更加的美妙、动听,听着、听着仿佛一副副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个性迥异的人物神态展现在眼前,他们的音容笑貌跃然而出……
如今,我是一位享受听读的阅读者,利用闲暇时间,享受听阅的乐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24438-147168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