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奕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iyian 关于未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技术方案,能源,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

博文

反聚束与Hong–Ou–Mandel效应的自然量子论重释

已有 237 次阅读 2025-11-10 07:19 |个人分类:量子力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反聚束与Hong–Ou–Mandel效应的自然量子论重释——光的连续性与相干性的真实图像

一、引言:光真的是“一个个光子”吗?

现代量子光学中,有两个被视为“证明光子存在”的实验:

  1. 单光子反聚束(antibunching)

  2. Hong–Ou–Mandel 干涉(HOM dip)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相关探测信号出现非经典行为。例如:

g(2)(0)<1g^{(2)}(0) < 1g(2)(0)<1

被称为“非经典光”的标志;而 HOM 实验中两光子同时入射分束器,输出端“计数同时为零”,被解释为“两个光子总是成对反射或透射”。

但在自然量子论(Natural Quantum Theory, NQT)的视角下,这些现象并不说明“光是离散粒子”,恰恰相反,它们揭示了:

光是具有内在相干与自调制特性的连续场系统。

二、工具量子论的解释与困境(1)光子模型的解释

在量子电动力学(QED)中:

  • 光场被量子化为 Fock 态;

  • 单光子态 ∣1⟩|1\rangle∣1⟩ 被认为是能量 ℏω\hbar \omegaℏω 的基本粒子;

  • 若源发出“真正的单光子”,其强度相关应满足:

    g(2)(0)=⟨a†a†aa⟩⟨a†a⟩2=0g^{(2)}(0) = \frac{\langle a^\dagger a^\dagger a a \rangle}{\langle a^\dagger a \rangle^2} = 0g(2)(0)=aa2aaaa⟩=0

实验上,单光子源(如量子点、离子阱)确实测得 g(2)(0)<0.01g^{(2)}(0) < 0.01g(2)(0)<0.01,被视为光子的直接证据。

(2)困境:

但这带来几个逻辑问题:

  1. 探测器响应本身是统计性的,信号“间隔”并不能直接反映场的本性;

  2. Fock 态无法在自由空间传播,因为它不具备明确的相位与时域结构;

  3. HOM 干涉的“反相干”,用光子路径叠加解释,反而引入非局域与“虚同一性”的悖论;

  4. 经典波模型在弱光极限下应收敛于 QED 结果,但 QED 却宣称“g(2)<1 是经典不可能的”。

换言之,“非经典”只是针对理想线性高斯随机场的数学定义,而非物理实在的性质

三、自然量子论的视角:光是连续场,不是离散粒子

在自然量子论框架下:

  1. 光是连续的电磁场波包,其能量分布和相干特征由源的物理结构决定;

  2. 所谓“单光子源”并不发射离散粒子,而是在时间上极短、空间上局域的波包脉冲

  3. “反聚束”与“HOM效应”都是连续波包的非线性时间相关特性的体现。

四、反聚束效应的自然量子论解释

(1)物理过程

一个原子或量子点的辐射是受激系统的能量松弛过程。当它发出一个波包时,体系进入基态,在重新被激发之前不会再发光。因此探测到的辐射序列是时间上反相关的

这意味着:

g(2)(0)<1g^{(2)}(0) < 1g(2)(0)<1

并非光场本身的“非经典性”,而是发射源的动力学自排斥效应

换句话说:

“反聚束”是发射体的非平稳行为,而不是光的量子性。

(2)连续场计算

对于一个随机脉冲序列 I(t)=∑if(t−ti)I(t) = \sum_i f(t-t_i)I(t)=if(t−ti),若 tit_iti 之间存在排斥(即短时间内不能重复发射),则其二阶相关函数自然满足:

g(2)(0)<1g^{(2)}(0) < 1g(2)(0)<1

这可以完全用经典随机过程和场叠加计算得到,无需引入“单光子态”概念。

五、Hong–Ou–Mandel效应的自然量子论解释

HOM 实验是量子光学的“圣杯”,被认为展示了“双光子干涉”。

(1)实验要点

两路完全相同的单光子波包入射 50:50 分束器。若它们同时到达,则输出端的“符合计数”消失。QED 解释为:“两个光子无区分性导致路径干涉,结果它们总成对出射”。

(2)自然量子论的重释

在 NQT 中,

  • 每个“光子”只是一个有限时长的电磁波包;

  • 当两波包在分束器处时间与相位完全匹配时,叠加后的场在一侧构成完全相干增强,另一侧完全相消

这正是经典波的干涉消光,只是现在波包极短、调制结构复杂,使得相关信号呈现“瞬时零符合”。

(3)连续波计算模型

设两输入场为:

E1(t)=E0f(t)eiωt,E2(t)=E0f(t−τ)ei(ωt+ϕ)E_1(t) = E_0 f(t)e^{i\omega t}, \quad E_2(t) = E_0 f(t-\tau)e^{i(\omega t+\phi)}E1(t)=E0f(t)eiωt,E2(t)=E0f(t−τ)ei(ωt+ϕ)

分束器输出为:

EA=E1+E22,EB=E1−E22E_A = \frac{E_1 + E_2}{\sqrt{2}}, \quad E_B = \frac{E_1 - E_2}{\sqrt{2}}EA=2

当 τ=0,ϕ=0\tau=0, \phi=0τ=0,ϕ=0 时,输出B口相消:

IB=∣EB∣2=0I_B = |E_B|^2 = 0IB=∣EB2=0

这正对应 HOM dip——完全可以由波的相干叠加解释,无需光子。

(4)“两光子干涉”是语言误导

在 NQT 语境中,没有“两个光子”,只有两相干场脉冲。所谓“双光子干涉”其实是两个波包的全相干耦合。若时间或相位错开,相关性恢复。这与任意相干波叠加的物理规律完全一致。

六、为什么 QED 必须宣称“非经典”

QED 的“非经典判据”来源于数学:对任意经典随机场(正定强度分布)有

g(2)(0)≥1.g^{(2)}(0) \ge 1.g(2)(0)≥1.

若实验出现 g(2)(0)<1g^{(2)}(0)<1g(2)(0)<1,则意味着场强度的统计分布不能表示为正定概率函数。

然而,NQT指出:这种“非经典判据”只是对统计模型的限制,而非对物理场的判定。因为电磁场在微观层面是确定的振荡系统,其发射与探测的时间相关由源与探测器的动力学耦合决定,并不受“正定分布”的数学要求约束。

七、反聚束与HOM的共同本质

现象工具量子论解释自然量子论解释
单光子反聚束光子不能同时存在发射体的时序排斥
HOM干涉两光子路径叠加两波包场的相干叠加
g(2)(0)<1非经典光场非平稳发射或相干消光
coincidence=0光子不可区分场模式完全匹配的干涉相消

二者共同揭示:

光的相干与干涉并非粒子叠加,而是场的波动动力学

八、结语:重释“量子光学”的真正含义

“反聚束”和“HOM效应”曾被视为光子论的铁证,但自然量子论表明:它们实际上是连续波的相干现象,而“光子”只是这些波包在探测过程中的能量离散化记录

光不是离散粒子,而是连续场。所谓“单光子行为”,只是极限情况下的场脉冲动力学。当我们重新理解这一点,量子光学的神秘面纱就被揭开——剩下的,是清晰的物理图像与完整的因果链条

自然不神秘,只是我们误读了她的频谱。反聚束与HOM效应,不是光子的胜利,而是连续场的胜利。

英文版本:

https://faculty.pku.edu.cn/leiyian/en/article/7733/content/2720.htm#article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8546-1509588.html

上一篇:禁戒跃迁的存在说明低能光不是粒子
下一篇:穆斯堡尔效应的自然量子论重释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2 王安良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1 0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