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力学起作用的微观体系(低能,原子分子层次)中,电磁相互作用占主导,电磁波必然非常重要。实际上,这样的体系中,即很多相同的原子核加电子,再考虑它们的自旋和“轨道运动”,可以存在很复杂的共振模式,这些模式就是薛定谔方程解出来的本征模式,或者原子分子能级。这样一个体系,与其说是神秘的“量子体系”,不如说是一个具有精细结构的电磁体系。
自波尔模型将电子描绘成围绕原子核运转的微型行星以来,“量子轨道”这一概念便深入人心。它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离散特性,引入了革命性的“能级”思想。然而,这个直观的行星模型在面对更复杂的多电子系统时迅速失效,其内在的局限性也暴露无遗:它无法解释光谱线的强度差异,也无法描述原子在密集环境中的行为。经典的轨道图像,终究只是一个通往真实量子世界的临时脚手架。
现代量子力学通过薛定谔方程,为我们揭示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其核心在于,原子和分子的能级并非孤立电子的轨道阶梯,而是整个多原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集体共振频率谱 (the energy levels of atoms and molecules are not orbital ladders for isolated electrons, but the spectrum of collective resonance frequencies of the entire many-atom system as a whole)。正如鼓面只能以特定的模式振动发出和谐的音高,一个由相互作用的原子构成的量子系统,其整体的“电子云”更趋向于以特定的集体模式(即本征模)进行“振荡”。这些稳定存在的振荡模式,每一个都对应一个精确的能量值,它们的集合便构成了我们观测到的能级谱 。
这一视角的转变,是从神秘的量子轨道思维到电磁体系波动的共振思维的变化。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量子世界的本质,也为理解复杂现象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
核心观点:
能级的物理本质: 量子系统的能级是薛定谔方程的本征值,代表了整个系统允许存在的集体激发态或共振模式的频谱 。
从个体到集体: 在多原子系统中,由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如偶极-偶极耦合),单个原子的行为被集体效应所取代,产生了如超辐射(增强发光)和亚辐射(抑制发光)等全新的合作本征模 。
环境决定光谱: 在稀疏气体(如星际介质)中,原子间距大,集体效应弱,光谱线主要由原子的热运动(多普勒增宽)决定,呈现接近高斯分布的尖锐共振峰 。在稠密气体(如地球大气)中,频繁的碰撞(压力增宽)主导了光谱线型,使得共振峰变得极其宽阔,呈现洛伦兹分布的特征 。
因此,理解能级即是理解量子系统所能演奏的“谐波”。本文旨在阐述这一思想。首先我们将简要回顾能级作为集体共振的理论基础,随后通过对比稀疏与稠密两种极端环境下原子光谱的巨大差异,具体展示集体共振模式如何在外场与环境中演化,最终揭示光谱线背后那曲由多体量子动力学谱写的复杂交响乐。
薛定谔方程与多体系统的本征模式量子世界的图景由薛定谔方程描绘,它是一切量子动力学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对于一个由N个相互作用的相同原子构成的系统,其总能量(哈密顿量)可以严格给出,它包含了每个原子的动能、内部能级结构,以及至关重要的原子间相互作用项 。正是这最后一项,如同交响乐团中不同乐器间的和声,将孤立的原子行为编织成了复杂的集体交响。
H^=i=1∑NH^0(ri)+i<j∑Vij
上式中,H^0 代表单个原子的哈密顿量,而 Vij 描述了原子 i 和 j 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由光子交换引起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求解这个方程的定态解,即寻找其本征态 Ψ 和本征能量 E(H^Ψ=EΨ),就等同于寻找整个系统所有可能的、稳定的集体共振模式 。
集体本征模式:从超辐射到亚辐射当原子系综通过交换光子而相互作用时,单个原子的激发态不再是系统的稳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全新的集体本征模式(Cooperative Eigenmodes)。这些模式描述了整个原子云的同步、相干的激发分布。由于系统通过辐射与环境耦合,它不再是严格封闭的,其有效哈密顿量变为非厄米(non-Hermitian)的,导致其本征值变为复数 λm=Δm−iΓm/2。
集体衰减率 (Γm):本征值虚部代表了该集体模式的辐射衰减速率。
超辐射模式 (Superradiant Mode):当 Γm 大于单个原子的自然衰减率 Γ0 时,原子系综的辐射被显著增强。这对应于大量原子偶极矩同相振荡,产生强大的相干辐射 。
亚辐射模式 (Subradiant Mode):当 Γm 远小于 Γ0 时,辐射被极度抑制。这源于原子偶极矩之间精巧的异相干涉,导致向外的辐射几乎完全相消,能量被“囚禁”在原子系综内部 。
集体兰姆位移 (Δm):本征值实部代表了共振频率的移动,即集体兰姆位移。这是由原子间相干的虚光子交换引起的,其大小和符号依赖于原子排列的几何构型 。
例如,在一维原子链中,这些模式可以被清晰地识别:从所有原子同相振荡的纯超辐射模式,到相邻原子反相振荡的亚辐射模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集体激发谱 。这些集体模式才是多原子系统真正的“能级”,它们决定了系统如何与光场相互作用,并直接体现在光谱的线宽和中心频率上。
稀薄与稠密介质中的谱线展宽机制原子能级所对应的集体共振模式并非无限尖锐的谱线,其在光谱仪上呈现的形状与宽度,深刻地揭示了原子所处的物理环境。通过比较两种极端环境——极度稀薄的星际介质(Interstellar Medium, ISM)与高密度的实验室气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展宽机制如何主导光谱的最终形态。
谱线展宽的基本机制一条光谱线的最终轮廓是多种物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过程被统称为展宽机制。每种机制都对应一种特定的线型函数,如洛伦兹函数或高斯函数 。
自然展宽 (Natural Broadening)自然展宽是任何原子跃迁所固有的最小线宽,源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由于激发态的寿命 τ 是有限的,其能量也存在一个微小的不确定范围 ΔE,这导致了谱线的洛伦兹型展宽,其半高全宽(FWHM)为 Γn=1/(2πτ)。
以钠原子的D2线(589 nm)为例,其激发态寿命约为16.2纳秒,对应的自然线宽仅为约9.8兆赫兹(MHz),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数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展宽都被其他效应所掩盖。
受篇幅限制,全文链接:
https://faculty.pku.edu.cn/leiyian/zh_CN/article/42154/content/2583.htm#articl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3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