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奕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iyian 关于未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技术方案,能源,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

博文

二次量子化与全同粒子

已有 369 次阅读 2025-7-29 13:18 |个人分类:量子力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粒子的全同性是区别经典与量子体系的标志之一,也是初学者难以理解的一个概念。但是,教科书从来不讨论二次量子化方法使用和粒子全同性成立的条件,具体应用中的选择相当随意。本文我们将讨论这些问题,并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量子力学是一套近似理论。

二次量子化

二次量子化是一种表达多粒子量子系统的数学方法。它引入粒子产生和湮灭算符,将粒子数不固定的系统映射到Fock空间中。二次量子化将粒子视为场激发:玻色子通过对易子 [a^i,a^j†]=δij[a^i,a^j]=δij,费米子通过反对易子 {c^i,c^j†}=δij{c^i,c^j}=δij 来描述。

为什么需要二次量子化呢?在多粒子系统中,一次量子化(即标准量子力学)难以处理粒子数变化(如粒子生成/湮灭过程)。二次量子化提供了统一的框架,能自然地描述这些动态过程。例如,在量子场论中,它允许我们处理相对论效应和粒子创生,而在凝聚态物理中,它简化了多体相互作用的计算。二次量子化不是“第二次量子化经典系统”,而是对已量子化的系统进行二次表述,以适应多粒子统计和对称性要求。

从正则量子化的角度看,一次量子化是将经典力学变量(如坐标和动量)提升为算符,并引入波函数描述系统状态。这是一种“波化”或“函数化”过程,将粒子轨迹转化为概率波。二次量子化则进一步“泛函化”:它将波函数本身视为场算符,允许粒子数作为变量。这使得系统从固定粒子数的希尔伯特空间扩展到粒子数可变的Fock空间,处理超导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现象更高效。

与一次量子化的比较

一次量子化和二次量子化并不对立,而是互补。一旦量子化后,我们在数学框架内选择工具:一次量子化适合固定粒子数系统,用希尔伯特空间描述波函数演化;二次量子化则针对粒子数可变或全同粒子系统,使用生成/湮灭算符构建Fock空间。它们的差别包括:

  • 粒子数:一次量子化假设粒子数固定(如氢原子中的电子),而二次量子化允许粒子数变化(如光子场中的光子生成)。

  • 对称性:一次量子化需手动施加交换对称(对称/反对称波函数),二次量子化通过算符对易关系自动实现玻色/费米统计。

  • 计算方便性:二次量子化简化了多体哈密顿量的表述,哈密顿量直接用 c^†c^c^c^ 项表示跃迁。

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二次量子化(如多体物理中的应用)与量子场论的二次量子化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是非相对论的,焦点在凝聚态系统(如电子气),忽略粒子的产生;后者是相对论的,满足洛伦兹不变性,用于粒子物理。两者共享数学结构,但量子场论版本更普遍,能处理真空激发和反粒子。

希尔伯特空间与Fock空间的比较:希尔伯特空间是单粒子或固定多粒子系统的完备内积空间,支持线性叠加和谱分解。对于多粒子系统,希尔伯特空间是单粒子希尔伯特空间的张量积,需要处理玻色子或费米子的对称性问题。而Fock空间则是希尔伯特张量积的直和:F=⨁N=0∞H⊗NF=N=0HN,允许不同粒子数子空间。Fock空间更适合全同多粒子系统,它自然融合统计对称性,而希尔伯特空间需额外处理。

全同粒子究竟可分还是不可分?

全同粒子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玻色子集体波函数对称,允许相同量子态占用;费米子集体波函数反对称,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这一区别非常显著,而且是原则性的。

如何确定粒子可/不可区分?“全同”的定义就是不可区分,但实际呢?全同粒子意味着多粒子系统无法单独分辨粒子,无法给粒子编号,整体波函数对称或反对称。问题是:界限在哪里?不可能全宇宙的同类粒子(如所有电子)构成单一全局态。

玻色子以氦原子为例:其基态是玻色子(自旋为0),电子和核都满足玻色统计。根据玻色统计,在低温下,氦原子应该在空间上凝聚到一起。但低温下,液氦-4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并没有所有原子“简并到一起”成为重叠态。这是因为BEC作为宏观量子现象,还要受到温度和相互作用的影响,并非所有全同粒子都必须全局凝聚。氦原子间的范德华力防止完全重叠,这说明全同性并非绝对,而是依赖系统性质和条件。对于玻色子体系,只有相互作用可以忽略的条件下,全同性才显著。

还有,价电子与原子实电子的波函数空间重叠,却在多体计算中常被区分(如Hartree-Fock方法),因为它们的能量和轨道不同。广泛应用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根本不考虑电子全同性,而是用密度描述平均行为。DFT忽略交换相关以简化计算,却在材料科学中非常成功。 与玻色子相反,费米子体系的“量子性”不仅不会被相互作用削弱,反而在强相互作用下被放大。在非相互作用极限下,费米子仅展现出泡利不相容原理,构成费米面与简并压。而当引入相互作用后,产生诸如:Mott绝缘体,超导体(BCS配对),拓扑绝缘体、量子霍尔态,强关联系统(如重费米子、非费米液体),等。费米子的全同性是所有集体行为的基础,在强耦合时尤为显著。

一般,空间分隔是当成可分离独立粒子的条件。但是,空间分隔就应该一定视为独立粒子吗?不一定。根据一般的理解,量子纠缠中的两个全同粒子(如Bell态)即使空间分离,仍不可区分,因为它们的波函数纠缠。利用纠缠概念,空间分立的粒子可表述为“Bell粒子”,保持全同性。

可是,在量子计算中,量子比特(qubit)往往满足全同定义(如相同自旋1/2粒子),至少在数学形式上是这样。但量子计算并不使用全同粒子的概念,更不用二次量子化,而是用经典标定(如“qubit 1”和“qubit 2”),无论是从全同粒子的角度,还是纠缠的角度,这种标定方法似乎都违背了量子计算研究者们推崇的基本原则。

这些例子说明,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人们对量子全同性的处理相当随意,并不遵循“原教旨”的对称性和统计性。

全同粒子的条件与局限性

全同粒子只是理想全局条件下的现象:多粒子系统因对称性表现出不可区分。在强关联条件下,如量子场论中的高能、近距离碰撞,(费米子)的全同效应更显著,因为粒子间交换路径不可忽略。相反,低能下的全同效应(如BEC)往往需要低温,以降低相互作用的影响。

这些在全局近似诠释中是自然的:量子力学假设理想波传播(作用量无限速),忽略实际传播有限性。全同性需要的条件更苛刻,需要全局所有的粒子相干协调(如零温极限),因此更容易不成立。实际上,即使一次量子化(正则量子化)也需条件:它假设系统是孤立的,忽略相对论效应,波动性主导,到达本征态不需要时间。

教科书不讨论条件,导致选择看起来随意,但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例如,DFT忽略全同性却有效,因为在低密度固体中,电子近似独立;量子计算用经典标定,因为qubit隔离良好(那么如保证相互纠缠呢,这里会不会有问题?),不需要考虑交换对称性。

量子力学是近似理论

二次量子化和全同粒子的处理选择表明,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达并非普适原理,而是一套近似框架,依赖全局理想条件如无限传播速和系统隔离。当这些条件明显不成立的情况下,我们就回到了经典物理。数学是严格的,但模型本身可以很粗糙。当然,条件理想的情况下,模型也可以很精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8546-1495223.html

上一篇:希尔伯特空间
下一篇:我与Grok讨论了光子的轨道角动量概念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