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 Le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xlee 曾经想做一名科研工作者,现在从事知识产权行业

博文

China Nano 2009

已有 5433 次阅读 2009-9-3 01:17 |个人分类:边走边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hina, Nano, 2009

昨天China Nano2009会议正式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序幕。很遗憾没能做成志愿者,不能为大会出点力。但是,还是有机会进入会场聆听大师们现身说法。

此次会议的注册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中国的传媒比较喜欢用这句话)。偌大的会场,都是黑压压的人群。大会准备工作也不错。音响,投影仪等都合适。宿舍一做志愿者哥们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真的需要好好感谢他们。领导讲完话,就开始大会报告,请的都是牛人,可能是综合原因,听的有点犯困。中午是自行解决午餐,轩轩带着我们跑到麦当劳,吃了点东西,又急急忙忙的往会场赶,第一会场讲纳米材料的,最爆满,特别是唐智勇老师做报告时,人都挤到外边。师兄和师姐选择听自主装,而我和原原去了第二会场,导师正好也在,没座位了,就蹲在地上,不过也值,报告很精彩,思路很新,参杂N的半导体复合结构能够更好的实现电子-空穴分离。之后cui yi的报告也很精彩,工作很出色,讲的特有范,偶像!其他的报告,印象一般,今天的也是。

大会的一个附加品就是很多与纳米相关的展台,各种公司都有。在纳米粒子制备的Ocean公司的展台前观赏了很久,了解了下他们产品的制备,来源以及合作的事项。感觉之一,产品还真赚钱。

总而言之,大会是成功的,大部分人应该也是满意的。但是可能全国的大会都存在这样的通病,譬如说普通报告质量不高,例如一个量子点核壳结构的报告,基本是原先的方法组合;真正有价值的还是邀请报告,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混毕业的吧。在此也勉励自己,每个报告都应拿的出手。加油!

 

附:会议新闻通告

2009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召开

 

    2009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ChinaNANO 2009)于2009年9月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继2005、2007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ChinaNANO 2005、ChinaNANO 2007)在北京成功举办之后,由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主办、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承办的第三次国际会议。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副主任白春礼院士担任大会主席。本次大会得到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次大会旨在促进国际纳米科技前沿问题的研讨与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纳米科技的整体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纳米科技界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会议将围绕纳米信息材料、纳米能源与环境材料、纳米器件与传感器、纳米医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纳米加工与纳米计量、纳米结构表征、纳米光学与表面等离激元学、纳米结构建模与模拟等领域,分为八个分会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300多篇,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瑞典、丹麦、挪威、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荷兰、波兰、印度、韩国、马来西亚、伊朗、巴西、泰国和中国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代表到会注册,其中海外学者近500人。

    大会邀请德国卡尔尔斯鲁厄研究中心Horst Hahn教授、美国加州大学纳米技术研究所主任Paul Weiss教授、日本东北大学校长Akihisa Inoue教授、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主任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日本东京大学Hiroyuki Sakaki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auro Ferrari教授等7位国际纳米科技界活跃的专家将作大会特邀报告,同时邀请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68位科学家作分会邀请报告。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等中国科技界、教育界领导同志莅临了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同时,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向大会发来贺电。

    作为中国最大规模的纳米科技国际会议,两年一度的“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的召开不仅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纳米科技界的影响和地位,促进了国际纳米科技界的学术交流,而且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纳米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8068-253030.html

上一篇:Here we go
下一篇:两篇文章引发的思考
收藏 IP: .*| 热度|

1 王桂颖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