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皆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sf

博文

有苏联是中国的一大幸运

已有 3488 次阅读 2015-9-5 03:27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俄罗斯, 苏联, 幸运, 阅兵式

九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以下称“阅兵式”)胜利结束,各种议论却没有结束。西方大国首脑集体缺席中国阅兵式,让很多中国人不爽,其实也真实体现了现今国际关系的格局。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冷战虽然结束二十几年了,但中西方对峙的格局依然存在,只是不那么直白,只是当年霸气冲天的带头大哥苏联换成了今天依然还有点不敢站在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

在中国人民共和国之前,曾有一个苏联,真是中国的一大幸事。建国的时候,有一个同样意识形态国家的经验和榜样可供借鉴,还是省去了很多麻烦。后来在建设国家、保家卫国过程中,虽然与老大哥发生一些冲突,但同样也得到了很多援助和保护。而最最宝贵的事实经验,可能要算苏联的垮台和其继承者俄罗斯的没落!

苏联是如何垮台的?尽管最本质的原因是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僵化的经济体制、垄断腐败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外因——西方国家推动的和平演变——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苏联人民当时对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民主、人权也是推崇至极,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大多数人也是急切盼望苏维埃制度的覆灭、代之以神圣的西方民主制度,他们以为会因此而过上民主、平等、富足的生活!因此在几个不负责任的党内高层机会主义者、投机者的主导下,苏联解体了!似乎俄罗斯等各个获得独立的原加盟共和国的人民都欢呼雀跃!正是有了这样的民意基础苏联才一夜间轰然倒塌。

二十几年过去了,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观察苏联垮台及其后按西方理念主导的社会转型的结局。曾经称霸世界的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经济实力已经变成了退居世界GDP排名第十。在1990年俄罗斯独立后,实习西方智囊主导的“休克疗法”,一夜间停止原来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把国有资产按股份分给公民,明晰产权,放开市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货币自由兑换,与国际接轨。想法设想很好,但结果却是:俄罗斯经济一下子跌入深渊!因为国际炒家的蓄谋攻击,卢布一泻千里,1991年贬值54.7%,92年93.6%,93年89.7%,一直到2002年,累计贬值超过百分之三万!因为卢布贬值,公民手中刚分来的股票也瞬间贬值,大家恐慌甩卖,被国际炒家和国内有权势者低价收购,庞大的国有资产就这么轻易被资本寡头攫取。刚刚还为拥有股份高兴的公民们,突然间发现自己变的一无所有!到1998年,人均实际GDP(扣除物价影响)下降到只有1990年的57.6%,直到2006年才回到1990年的水平。到2013年,人均实际GDP才只有1990年的1.22倍,总实际GDP才只有1990年的1.17倍。1990年中国的人均GDP按当年美元计算只有俄罗斯的9%(中国$344/苏联$3840),如今已是50%。

大家知道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后有失去的20年,难道俄罗斯不是同样有失去的20年吗?只不过原因不同,日本是因为泡沫破灭、调整不力,俄罗斯则是因为采用了西方的“救世良方”!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依然对俄罗斯不依不饶,周边的小兄弟一个接着一个被拉进了西方的势力范围,俄罗斯稍有不满就要被集体制裁!最后被逼鱼死网破,不再买西方的账,另起炉照!

看到这样的结局,作何感想?是不是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

更重要的,是中国应该警醒,尤其是那些单纯地认为西方会善良地对待中国的人应该警醒!

西方是有很多优秀的文化、科学的制度、先进的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希望与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但我们也要保持警惕,防止被不怀好意的国家或者利益集团搞破坏。因为:首先,中国的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的不一致,虽然与当年的美苏对抗已经有了本质差别,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分歧乃至严重的斗争;其次,在地球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理解已经发达的国家不一定很欢迎后发达国家变得发达,就如已经拥挤的车上的人,往往不欢迎车下的人上车,因此:西方国家对中国既爱又恨的心态是正常的,他们在被迫与不断强大的中国合作、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的同时,肯定还有另外一手:那就是明里暗里遏制中国!正因此,中国在争取团结世界最大多数国家和平相处的同时,也应该有防止敌人搞破坏的一手!或许这也正是九三阅兵式的一大主要目的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以苏联为鉴,以俄罗斯为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7937-918569.html

上一篇:本不该致灾的泥石流!
下一篇:质疑: 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次回升?
收藏 IP: 221.218.157.*| 热度|

8 陆占国 檀成龙 赵建民 葛维亚 尉剑俊 蔡庆华 刘忠波 zousu201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