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科研贡献源头分配,行么?
(2016年4月3日)
科研工作越来越离不开协同合作的工作模式,很多科研成果往往是多名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在学术论文、专著、科研奖励等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中经常出现多个作者共同署名的现象。然而高校开展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绩效奖励时,如何为多位贡献者分配贡献权重成了一个管理难题。因此很长时间以来,多数高校对学术论文采取主要只认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贡献,对科研奖励认可排名前几位的科研人员(不同的高校措施各异)。然而,既然成果是多位科研工作者的共同产出,只因非排序第一而无法得到相应的认可,显然不尽合理。
前几日,与几位在国内高校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同行聊天中,突然冒出了对科研贡献源头分配的想法,以解决科研管理过程中的贡献界定困惑,但其从科研工作的实际规律来说是否可行?从科研工作者的价值判断来说是否可行?仍存顾虑。
一、排序之因
一个科研成果,通过学术论文、科研奖励、专著专利等载体进行表现,在表现过程中难免产生排序问题。但因期刊要求差异,国别文化差异,学科惯例差异等原因,排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 有按照贡献大小从前往后排序
2. 有将贡献最大者,核心思想的提出者位列最后
3. 有按照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序
二、管理之惑
因为科研成果与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考核、水平认定、薪酬待遇、个人发展等直接相关,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认定科研贡献时力求准确,但存在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1)无法通过署名顺序准确认定各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大小。(2)无法甄别科研人员的成果搭车现象(由于人情世故等关系,学术论文中存在并非实际贡献,但搭车署名的现象)。
同样,在对科研单位的科研产出评价过程中,同样存在科研贡献率无法细分的困惑,正如ESI在统计全球科研单位的科研表现时,只能对合作单位的论文被引次数界定为同等贡献,重复计算。
三、解惑之思
对于一个合作产生的科研成果,参与合作人员的贡献大小谁最清楚?是负责审稿的杂志社编辑,是负责评奖的专家评委,是科学工作者所在单位的管理人员?还是精诚合作,辛苦劳作的科研工作团队?相信结果不言而喻。因此,提出假想,能否对科研成果进行贡献率源头分配,在科研成果面众时直接由科研团队明确此项成果的贡献率分配呢?在每个合作者姓名的后面括号一个数字,表示该合作者在本科研工作中的科研贡献。所有合作者贡献率之和为100%。
四、方案之虑
1.能不能分之虑。从管理的角度,贡献源头分配应该能提高管理的精细度。但是从科研团队的角度而言,一个成果是否能相对准确、相对公平的对合作团队进行贡献度分配?分配难度有多大?是否会带来影响科研产出的负面效果?是否会因分配不均而影响合作?是否会因此给科研工作者带来无为的负担?……实属一虑。
2.该不该分之虑。对文章、奖励、项目等数篇篇,求数量的科研管理模式广遭诟病,刚性管理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科研创新和大成果产出的桎梏。常说杂志水平并不能代表学术文章水平,真正的成果水平应该由学术专家来评判,但苦于在采取同行评议时会面临专家选择,人情世故,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一系列的管理困难,为此,只能追求复杂问题简单化,相信有影响力的杂志会有优秀的审稿专家团队,优秀的审稿专家团队会对学术文章做出专业的评判。其实有时候模糊处理反而比数字化管理更为有效,那么贡献率分配是否还有必要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吴云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77932-96759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