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回成都探亲,发觉成都的雾霾与北京有一拼。北京多风,风吹霾散,间或还能看到蓝天。成都多雾无风,霾、雾一家,极少看到蓝天,偶见阳光,也是从云隙中挤出。好在这两天下雨,空气清新不少,能见度明显提高。
然而成都的冬雨正如杜甫笔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是细雨霏霏都夸大了。人们在雨中行走,不时能感到极细水点触摸脸颊,树叶、地面都潮润,却不见水流。路上没有一个带帽、打伞的。唯一彰显下雨的,是屋顶的雨水汇集成滴,打在窗上的遮阳棚上,像计时器般的响个不停。让人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北京降水多源自外来水汽,所以风是降水的先兆。而成都几乎无风,降水来自何方?四川盆地的平均相对湿度为80%,为全国之最,只要气温稍降,就可饱和。这两天寒潮莅临,于是空气中的水分析出,结果就润物细无声了。
张学文老师提示我们注意“干盆地”、“湿盆地”现象。对比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我想,“干”、“湿”之差在于各自的水存量。各地总水存量中,空中水存量的份额极小,它主要靠地表水蒸发来维持,而地表水的蒸发蒸腾靠地下水补充,对此专业术语是“潜水蒸发”。所以一个盆地是干是湿,归根结底取决于地下水存量。而地下水位低于五米,对地表蒸发和植被蒸腾的作用迅速衰减;低于十米,无论对地表蒸发还是植被蒸腾,都无意义。四川盆的地下水位很高,所以成了湿盆地。我没查到塔克拉玛干的地下水位分布,从看到的零星数据看,它明显低于四川盆地。
由此,要根本改变塔克拉玛干的气候,需要给它灌水,使其地下水位上到五米以上。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宋人张元干曾云:“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若能持北斗?东海注沙漠,塔里木就新生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中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7-86445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