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润极大化与滞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的宏观管理部门调控经济的主要操作杆,他们被粗略地分为“积极”、“稳健”、“从紧”三档,实践中还出现过两个过渡档“积极稳健”和“适度从紧”。“积极”意味着加大马力,而“从紧”意味着收小油门。抓着这两个操作杆,我国经济这驾车走过了怎样的轨迹?现在状态如何?将走向何方?
资产的所有者构成是决定一个经济体行为的根本性因素。
改革以前,投资统计中只有国有经济,虽然不排除存在集体经济和个人体经济的投资,但与国有经济相比,显然是微不足道的。改革前期的1980年到1992年,国有经济在投资总额中的份额轻微下降,带来了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明显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直接与社会底层民众的就业与生计相关,它们的发展明显地改善了多数国民的民生问题。
到1992年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在总投资中的份额下降,同时国有经济的份额以更快的速度下降,空出的份额被急剧膨胀的新出现的其它经济占有。在《中国统计年鉴》中,这其他经济包括:“联营经济”、“ 股份制经济”、“ 外商投资经济”、“ 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和“其他经济”。
从1993年到2005年的12年间,其它经济所占份额从起步升到榜首,达37.45%。国营经济则从1992年的68.05%降到2005年的33.42%。至于面向社会底层的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其总和于1988年达到高峰:36.47%,六年后的1994年即降到谷底:27.75%,到2005年,也仅为29.13%。(见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