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
保姆式教育,培养不出合格的大学生 精选
2023-5-26 10:23
阅读:20764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读大学的时候,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基本上还是以自治为主的。不知道别的学校怎么搞,反正我们没有班主任,没有辅导员(后来到大二似乎想推行下,找了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做辅导员,但是开了两次班会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日常管理全靠自觉(当然不能违反校规),最后找不到工作自己解决,甚至连每个学期选什么课,够不够毕业的要求,也都是自己来负责的,四年下来,大家似乎也没出什么大问题,也没听说哪个学生出心理问题哪个家长跑到学校来拉横幅闹事,大家该读研究生的读研究生,该工作的工作,目前很多人也都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力量。

    但是现在,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真的感觉学校恨不能把大学生当做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照顾起来。

    1.全方位覆盖的管理模式。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一名(专任教师或学工辅导员,以专任教师为主),高年级学生辅导员2-3名(以高年级学生干部为主),另外学工口会专设一名年级辅导员,负责全年级的学生日常管理。此外每个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一名(以专任教师为主),要求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并随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反馈跟踪(跟班主任有什么区别,到现在也没搞清)。

    2.贴身保姆式的日常管理。学生考试,要提醒学生带好证件文具,万一考不及格需要补考,除了学院的通知之外班主任还要随时单独提醒学生以防学生缺考;毕业论文阶段学生不能按时提交各种材料,班主任和导师要随时督促;学生找不到工作,班主任要负责推荐2-3家企业供学生选择;学生考研过了国家线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还要安排老师专门指导复试调剂......,一句话,除了不用管学生的吃饭洗衣服上厕所,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提醒,都要管理,都要指导!

    能不能不指导不管理呢?当然不行,班主任是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是学生毕业论文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是学生就业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只要学生出了问题,不管原因是什么,反正总能从教师这边,找出几个“第一责任人”。所以说,中国高校还是习惯“以人管人”,试图在方方面面去“管理”学生,而且是一种人治式的管理,所谓的规章制度更多的是一种展示需要,而在现实中往往运行另外一套规则。与之相对应,国外高校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学校只负责最终“执法”。

    这种保姆式的管理效果是什么呢?是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反感,毕竟作为成年人,还要时刻处于别人近乎贴身式的监督下,是非常屈辱的一件事情。网上有一则传闻,国内某TOP高校博士毕业办理手续时,竟然需要家长签字!对于一个接近30岁的成年人,这种管理模式近乎于一种羞辱,因为学校已经默认他无法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而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的独立意识大幅度下降,相反对待自己的错误漫不经心,甚至有部分学生有恃无恐,反正碰到事情总有“责任人”,自己的事情完全不规划不操心,遇到事情先推卸责任。前几年一个学生,明知道自己大四的时候还有考试,结果自己跑出去了不在校,电话不通微信不回,所有方式都联系不上,耽误了考试。结果学生最后反而回来大闹一场,理由就是目前最流行的“抛开我的问题不谈,难道学校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所以说,保姆式的教育,看起来是为学生负责,为学生着想,其实是一种“不要出事”的心态在作怪,什么严格要求,什么宽进严出,在“不能让学生出事”的指导方针下就是屁话。管理的核心,把学生当做鸡蛋一样的呵护起来,只要学生最后出门的时候外壳还是完好的就算万事大吉,至于这个鸡蛋里面是臭了坏了,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鸡蛋不能碎在我这里,否则后患无穷。而这种管理模式的后果,就是高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工)心力交瘁,很多老师确实是想严格要求好好担负起教师的职责,然而在各种现实的压迫下,只能明哲保身,因为一旦作为责任人出了事轻则批评处分重则丢工作。而另一个方面,就是高校的规章制度如同橡皮筋,只要学生给点压力(比如学生自称压力大想跳楼想自杀),学校就会不断地退让,从而最终变成混日子的天堂。

    一句话,跪着的老师教不出顶天立地的学生,而保姆式的教育,也培养不出独立人格的合格大学生!

1.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程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59185-138947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