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Drea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hb20050218

博文

公布评审意见是解救同行评议的良药吗?

已有 486 次阅读 2025-6-23 14:2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Nature期刊宣布将公布所有论文的评审意见,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学界观点纷呈然褒贬不一,这一举措能有效解决同行评审的弊病吗?

经常听学术同行抨击学术论文的同行评议(peer review)制度,更有甚者言之“天下苦peer review久矣”。本人因先后担任过多个著名杂志社旗下期刊的编辑,对此也颇有感受可分享。

不得不说,这项制度自17世纪诞生以来,在推动学术共同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标志着科研成果由“自我认可”的纯主观评价向“同行认可”的半客观评价的转变(除少数天才认为自己的成果无需他人评价,完成后只挂出working paper而不用期刊发表)。但时隔三个多世纪,这一制度的弊病日趋凸显,无可回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论文的发表过度依赖于处理编辑(handling editors,包括EIC、SE/DE、AE等)的主观意向,这也是前文提及这一制度是“半客观”而非“真客观”的原因。投稿论文有没有后续,完全在于编辑的喜好及其专长,编辑可以决定是否desk reject你的投稿,只有偏好这一主题才有可能到下一步外审(即进入同行评审阶段);即便如此,往往外审专家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此时编辑“生杀大权”的角色再一次凸显,其既可以决定送给谁评审,评审完成后可以选择听从negative评审人的意见,reject掉你的稿件,也可选择positive评审人的意见而再给一次修改机会。不难看出,这两个阶段都强力依赖于编辑的主观判断,而其判断一方面是纯个人喜好,另一方面也受个人领域认知的局限。不难看出,整个过程,除了同行评审(特别是匿名评审)部分相对客观,编辑部分基本都是主观决定。

截屏2025-06-23 14.27.10.png

其次,领域期刊和综合期刊的差异导致同行评审制度弊病更为明显。专业领域期刊往往进行了稿件处理的分层设计,经受主编、领域/部门主编、副主编等多层处理,且这些编辑都基本是在一线研究的兼职学者,这种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单个编辑掌握所有大权的问题(但不能完全克服,做过编辑的人都知道,三层编辑的意见往往出奇的默契,很少有EIC或者SE驳回AE决定的情况);对某综合顶级期刊而言,这一问题相对严重,因为这些期刊往往是不在一线做研究的全职编辑,且每个编辑掌管很大一个领域,投稿超过其认知领域的情况必然很多,此时偏好可能占绝对地位,所谓的“半客观”或许就变成了“1/3客观”。

其三,这些弊病可以解释当下学术界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发展所谓的“圈子”,尤其是混编辑圈子(甚至鼓励学生去申请编辑职位),一方面,但凡有顶级期刊编辑参加的会议,从不缺参会者,可谓‘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如果是同行学者兼职编辑,那么就可吸引一大批学者去交流访问,合作论文(亲自见到过青年教师跟国外某顶级期刊主编访学一年多,发表3篇该顶级期刊的情况)。继而产生一系列投机行为,轻者沉围猎编辑之暮气(具体如何围猎,供各位想象,比如很多编辑回国被无微不至的安排),重者兴圈子之浊风。由此可见,同行评议是“专项扶持”还是“定向清除”或在此一举。

其四,当下的同行评议本身也给期刊方带来巨大压力。有过当编辑经历的人都发现,找审稿人越来越难,以前选择3-5个candidates就可以找到2位愿意评审者,现在有时候送7-10个invitation也找不到满足要求的评审人,这意味着践行多年的自愿评审机制或将寿终正寝。一方面,学术期刊越来越多,新增评审人的数量需求大;另一方面,在如此卷的时代,老师们要忙项目、教学、科研,还有家庭,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或没有精力做此免费的义务劳动,国内外皆如此。一边是出版社赚得盆满钵满,另一边是学术民工义务求生。那么,这项制度还能走多远?

最后,对于顶级期刊(包括综合顶级或专业领域顶级期刊)而言,上述第四条中的情况略好。一方面,这些期刊的送审率比较低,大部分投稿都成为了“炮灰”,所以需要评审人的数量不很多;另一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期刊能送审的稿件质量整体不错,因此评审既可内部学习也可增加学术credit,同时也有融入圈子的意味。但这些期刊也存在故有顽疾,比如死守小圈子,‘任人唯亲’,盲目排外,某些领域的编辑只在其师门传递任期等,我想不少所谓圈外学者深受其害;此外,无论你的文章质量如何,必须经历“两大一小三折腾”的‘规范流程’,某些期刊不顾研究的时效限制甚至以耗时长为标榜,结果是一方面评审人为了不给期刊丢人,也显示自己有水平,绞尽脑汁大提无关痛痒的意见;另一方面,作者们不得不“跪舔”摆正姿态,盲目修改,实现曲线救文(略有夸张手法)。结合自身及同行交流的类似经历,发现很多情况下二轮意见与提高文章质量关系不大,可有可无(少数严谨情况除外)。形成“同行为难同行”的学术评审怪圈。

那么,公布评审意见能解决上述问题吗?个人认为可以部分缓解,尤其是在规范编辑和评审人的评审流程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前提是同步公开编辑姓名和评审人姓名),比如会倒逼评审人更加负责地提修改意见,可以一定程度预防有意“刁难”,对“放水”评审的要求也更高了。但整体上这一举措对编辑的‘集权’并没有新增明显约束,个人认为AI技术的发展可有效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各出版社的AI发展主要是用于查重和形式审查,包括筛查AI写手,而这一技术完全可以用来机器识别和稿件送审,比如建立人工+智能的送审机制,各赋权重(5:5或3:7),如此,当前的“半客观”情况有望变为“3/4客观”,甚至实现“真客观”。尽管如此,制度发展这么久牵涉利益太多,要推进的难度很大,出版社愿意”革自己的命“吗,编辑们愿意”壮士断腕“?我想下面附上的某著名学者的观点做出了部分答复。

截屏2025-06-23 18.25.02.png

尽管能否如期进步未为可知,但我们仍然期待一个清澈的学术未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2790-1490923.html

上一篇:学校食堂的上座率大幅提高了?
收藏 IP: 210.77.28.*| 热度|

3 王涛 檀成龙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6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