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我国当前心理学中的许多研究主题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对于我国的心理学研究来说,这既是有利的地方,也是不利的地方。说是有利的地方,那是因为我国的研究者可以参照相应的文献较为方便地开展研究。说是不利的地方,那是因为国外研究者提出的研究主题,我国进行研究时失去了原创性,并且,国外研究的主题还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包括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我国可能没有真正对应的现象或准确对应的词语,从而,增大了相应研究的风险。
由此,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在开展自己的研究时,会遇到一个特殊的窘境:要不要先验证我国也存在国外提出并研究的这种现象?一些研究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还真的设计并实施这样的一个研究,先验证一下国外的研究结果,再开展自己推进的研究。
先验证国外的研究结果之所以是个窘境,乃是因为这种验证本身有问题:如果未能验证,基于相应文献而设计的研究都无法开展,也就没有后续的研究,自然没有研究者撰写的研究论文了;如果能够验证,那么,虽然可以开展基于相应文献而设计的研究,但是,既然能开展这些研究就表明相应的研究在我国可以验证,从而,报告对应研究结果就内在地表明有关研究是可以验证的,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还设计并报告验证的研究,则是完全多余的。
例如,智力和智商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和主题,我国的心理学开展智力和智商研究,不需要先验证智力和智商在我国的适用性,而是直接开展相应的研究,包括修订智力量表。
从研究的角度讲,要么在理论上推测我国不存在对应的现象,要么在理论上推测我国肯定存在对应的现象,根本不用设计一个先行验证的研究。虽然,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开展预研究,检验或验证我国是否存在相应的现象——确切地说,是初步估计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基本情况,即有关效应量是大的、中的还是小的?
其实,只要坚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原则,就不会纠结于是否要进行国外研究主题的验证问题,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不可能也不应该有某种或某些心理现象,只有国外存在而我国不存在的。反之亦然。
有人可能马上想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行为与意识,而人类具有社会属性,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各种现象还是有差别的,那么,就社会属性来说,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是有差异的,从而,不同国家的人们也是有差异的,因此,一种文化存在的心理现象,另一种文化可能真的不存在。
强调心理学研究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并不是否定人类心理的文化差异,就像并不否定人类心理的年龄差异那样。许多心理现象都存在年龄差异,这并不影响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同样地,即使许多心理现象都存在文化差异,这也并不影响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因此,国外提出并研究的主题,在我国照样可以研究。当然,可以进行文化心理学研究,就像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那样。更为重要的是,一名研究者也可以只做一种文化下的心理学研究,就像一名研究者通常只进行成人心理的研究那样。
这里涉及的是心理学的性质及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意在强调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学习物理学的学生和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员,大概不会怀疑物理学的科学性,然而,学习心理学的学生和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常常不能坚信心理学的科学性。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采取措施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心理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对心理学的科学性都存在疑问,那么,他们又怎么能够让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相信并认可心理学的科学性呢?
引进一个研究主题时,翻译显得尤其重要,否则,起初译得不当,就会造成费解或误解。例如,Job burnout,被译为“职业倦怠”或“职业枯竭”,其中前者是不准确的,明显含有个体主观上的“懈怠”之意。然而,这种译法又是更为常见的。尤其不妙的是,“职业倦怠”几乎成了社会上的一个流行词语,从业者很容易认可它,把它作为一个标签用于自己或他人,并在此基础上影响自己的感受和行为,影响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
对于从国外引进的研究主题,如何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呢?“关于XXXX,国外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那么,我国是否也存在XXXX问题呢?”这类表述往往是我国引入一个研究主题的缘由。这是验证性的说法,很容易出现前述的窘境:如果研究发现我国不存在XXXX问题,那么,相应的研究几乎就失去意义,从而,也没必要研究了;如果研究发现我国存在XXXX问题——这是必然的,否则,也就没有相应的研究了——那么,这样的立论依据显得不甚高明,因为任何一个引进的研究主题都可以这样表述。
以效应量的概念为指导,表述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就会合乎逻辑,例如,“关于XXXX的研究,国外发现YYYY,那么,我国的XXXX问题,可能是ZZZZ,本文用WWWW来考察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立论起点不是“我国是否存在XXXX这个问题”,而是“我国的XXXX问题具体是什么情况”。这种对立论起点或者说问题提出的表述变革,能够导引研究者在研究思路和程序上发生变革,从而,可以直接构思和开展有意义的研究,而不用再试图验证有关研究主题的文化适用性。
这是研究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研究自信、文化自信的应有表现。如果是这样,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就可以并且能够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主题,传播到国外,让国外的心理学工作者也引进和考察我国提出的研究主题,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必将对心理学事业和人类文化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遥想80年后,当研究者发布“21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排行榜”时,希望不会出现“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排行榜”中没有中国人名字的现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宏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1520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