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翰
自我除外效应 精选
2021-7-27 23:58
阅读:6914

在个体的心理世界里,涉及很多人,可以把这些人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个体自己,另一部分是个体之外的所有人。虽然从数量上讲自己只有一个人,但是,自己在本人心理世界里的地位,往往不成比例地高。这原本也是自然的,个体就是以自己为基础来认识和建构世界的。然而,正是这样的现实,使得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和看待通常不同于他人。这种现象,可以称为自我除外效应。

例如,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小跃,看着同桌小华因为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而眼泪涟涟,就劝慰他说:“不要难过了,‘失败乃成功之母’,下次考好吧!”

不久之后的又一次数学考试,小跃自己没考好,成绩不及格,他失声痛哭!

小跃不是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吗?他此前不是用这句话来劝慰别人“不要难过了”吗?怎么轮到自己,这句话就不顶用了?

又如,读研究生二年级的小勇,对因失恋而躺在床上两天不吃不喝的室友小成说:“老弟,放手吧,‘天涯何处无芳草’?‘大丈夫何患无妻’?”

后来,小勇失恋了,躺在床上两天不吃不喝。小成对他说:“老兄,放手吧,‘天涯何处无芳草’?‘大丈夫何患无妻’?”小勇伤心地说:“我的情况不一样……”小成说:“有啥不一样的,谁还没失恋过?”小勇点点头:“这样说,我感觉好多了。”

“我的情况不一样”是什么意思?显然,小勇的意思是,那些劝人的话是对的,但是自己除外。

现实当中,此类情形非常普遍,人们常常用这样的话来表达:“你说的是一般情况,我的情况特殊嘛!”“我跟你们不同啊!”“话虽那么讲,但是,还得看我的实际情况吧?”

可见,人们可以劝人,却难以自劝。也就是说,人们可以讲带有普适性的原则,但该原则往往是不适用于自己的,个体倾向于把自己从一般原则中排除掉。这其实是个体处理一般性信息与特殊性信息时的差异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这也是着眼点不同、感受性不同的体现。

了解自我除外效应,对于生活、学习、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平时都应当积极地劝慰别人,让个体在失意的时候,感到有人关心、有人支持,而不要认为当事人早就懂得相应的道理就不去劝慰了。

同时,我们也应努力地学会自劝,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而要切实考虑自己的一般性。我们可以形成更合理、更顶用的逻辑链,例如:人都会失败,我是人,我会失败;失败之后会成功,我失败了,我会成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宏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726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