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irrelroc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uirrelroco

博文

松鼠与松树 精选

已有 12684 次阅读 2017-4-7 15:57 |个人分类:自然可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生态, 博物, 自然保护, 自然可说


  地球上每一个有生命的地方,都不是孤种独存,浩繁的物种何以共处一地,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生态学研究不同物种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上,生态学更关注损害关系,比如捕食、竞争、寄生,总有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害。有关猞猁与雪兔种群波动的研究就曾经轰动一时,到现在也是生态学教材中的经典内容。英国动物生态学家查尔斯·埃尔顿的研究称,猞猁在捕食雪兔中获益,更依赖于此,能被捕捉的兔子少了,就有猞猁被饿死。相反,雪兔在这样的捕食关系中吃亏,猞猁少了,损害减轻,兔子就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种群数量就会增多,一段时间后,猞猁又会因食物丰富而变多,如此周而复始,两个物种起起伏伏地打着游击,猞猁种群的波动总是滞后于雪兔。看起来很优美的理论,无论在数学上,还是在更多的实例研究中,这个理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实。但是您细想,当兔子少到不能再少,难道猞猁会为了“食物的可持续”而放弃捕食?如果是这样,猞猁岂非得死光?如果猞猁开始吃别的食物,它的数量又怎会下降?类似地,竞争理论也无法说明,动物为什么要耗费资源进行竞争。竞争的结果,要么一方被排斥,要么共输,如何能导致共赢而使物种共存?捕食理论也好,竞争理论也罢,都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共存的原因。类似理论的曾经盛行,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密不可分,与人看待自然的方式密不可分,这是另外一个大话题。
  斗转星移,人们看待自然的态度发生转变,有关互惠共生(mutualism)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态学文献中。
  所谓互惠共生,是指共同生活的不同物种,从彼此的结构、生理和行为中受益。比如食草动物的胃里,共生着大量的原生动物和其它微生物,这些小生命从栖主的取食活动中获得稳定的能量和物质来源。作为回报,它们帮助栖主分解吃进来的纤维素,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微生物,那些牛、羊、鹿,几乎不能消化纤维素,吃了等于白吃。食草动物与微生物的关系,如同天作之合。
  这个例子虽然漂亮,但肉眼看不见。您听说过小丑鱼不?小丑鱼躲在海葵的须腕里,它的天敌们,因为惧怕海葵须腕上的毒刺,奈何不了小丑鱼。反过来,有一种专吃海葵的胡蝶鱼,偏偏又不是小丑鱼的对手,海葵与小丑鱼就这样互相保护,经世经年。这样的合作,在自然界仅仅是初级版。
  上一篇我们讲到松鼠。提起松鼠,自然会想到松树,松鼠与松树的合作就高级得多。很多松鼠偏好针叶树种子,吃饱之余,它们不遗余力地贮藏松籽以备不时之需。这其中,很多松籽被贮藏得非常分散,以至于松鼠要么吃不了,要么根本就不记得藏在哪儿。那些被遗落的松籽,日后就可能长成大树,这是植物种子动物传播的重要方式,松鼠和松树在这个过程中各自受益。复杂而有趣的部分是,松树每每在几年产量低迷之后,突然大量结实,诱使松鼠疯狂贮藏和传播种子,似乎算准了松鼠的习性。相应地,松鼠也似乎有奇妙地预见力,能及时地在松树结实大年的春天,出人意料地大量生育。它们这样的彼此合作与适应,便是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是共存的基础,花朵也是很好的例子。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传粉是植物生殖过程的重要部分。花既要吸引传粉者——所以它们产生花蜜,有着多彩的颜色,又要防着那些偷吃者——所以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通常与传粉者的结构和行为相适应,使偷吃者根本无从接近花粉和花蜜。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传粉者,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花朵,这便是春花斑斓的原因。花与传粉者如果是一对一的关系,便可能一损俱损,危及双方的生存。作为弥补,实际上的合作关系往往包含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和多对一等不同类型,自然界的不同物种藉由类似关系,形成复杂的合作网络,这是物种共存的缘由,生物多样性因合作而丰富。(此处应该加上竞争吧啦吧啦的往圆了说的话。)
  反观人类,纷争不断,损耗连连。我们为何执拗相悖于自然?
 



一头雾水的松鼠 Sciurus vulgaris



本文经编辑校改后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7-04-07 第4版 自然 自然可说),发表时的篇名是《因“合作”而共赢》。此处在原稿基础上有所删改,因为当时写得就不舒坦,这篇日后得大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9438-1047411.html

上一篇:春来早
下一篇:淘春鸟
收藏 IP: 1.58.80.*| 热度|

27 陈小润 武夷山 邹桂萍 徐长庆 吕喆 杨正瓴 余国志 梁洪泽 陈万浩 陈楷翰 张骥 王从彦 吉宗祥 郑永军 冯大诚 樊采薇 刘旭霞 蒋德明 姚伟 葛素红 陈敬朴 朱晓刚 李土荣 biofans zjzhaokeqin zhyzh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