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从科学殿堂的工作语言说开去 精选

已有 10300 次阅读 2007-8-11 09:50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科学殿堂的工作语言说开去
 
89日《科学时报》第一版刊登了记者王丹红采写的报道《“在科学殿堂,工作语言就是英语”》。标题源自鲁白(先生/女士)的话语,这个神经科学家还说:“在国外,如德国和瑞典,来自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在马路上、商店里会讲德语或瑞典语,但一进入实验室,就会讲英语。”
这个神经科学家还表示,科学中有些专门术语也很难准确地翻译为中文;与此类似,饶毅教授不排除用中文交流,则列举了两个具体的例子,比如bondingintellectual的难以翻译和被广泛地误译了。他们都看到了翻译的难处,为了科学的科学性,不便翻译的就干脆不翻译,引用原文,但不至于连累得工作语言也全部改为英语。即使出自同一语系的科技词汇,都有些难以翻译的。以两位科学家熟悉的英语为例,它的词汇中保留了许多外来的词汇。比如来自法语的词汇,他们看上去字母都一样,但是英语的发音和法语的发音不一样。
假如以有些专门术语的不好翻译就把工作语言定为这个语种,那缺乏说服力的。在科学殿堂里,工作语言就是英语,以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为母语的国家,会赞成这个说法吗?
再以鲁白提到的瑞典为例,他们在评选诺贝尔奖时,在科学的殿堂制高点上,是否也一进会议室就说英语呢?诺奖不仅有科学门类,还设置了文学奖。汉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为其他语种很困难,不只是个别词汇的难译。按照以上两位的逻辑,我们有理由向评委会提出要求——一进会议室就说汉语。我们的华人同胞情愿,恐怕委员会大多数人不愿意,他们不会因为汉语言文学作品难译,就改说汉语吧。
“在科学殿堂,工作语言就是英语”,依次类推,工作服、工作餐、工作中的其他用品呢?会议承办方不讲英语的服务员是否也要改口呢?或者从国外空运一批过来?
会议的承办方,把工作语言之一指定为英语无可厚非,但是,有必要排斥母语吗?既然说国外,欧洲也是吧?欧盟国家主办的国际会议,例如法国,是否只能说英语呢?他们道谢时脱口而出的是merci还是thanks呢?
我觉得,在实验室,甚至在游览区都可以练习英语,只要有人愿意合作。但是,没有必要为了讨好别人,为了提高上座率(吸引国外学生来进修也在此列,不懂导师的语言,就让导师改口?),就唯英语是讲了。国际化是国际化,不等于英语化(话)吧?internationalize=English-lize
把国际化简化成了英语化,未免太狭隘了.
全球人都说一种语言,有意思吗?即使那种语言很好听,何况未必呢。
(百灵鸟的叫声是否全球第一,我不知道,但知道,要森林里的鸟类都按百灵鸟的“语言”交流,百鸟不会答应的.)
 
我赞成多学习外语,说得越流利、写得越漂亮越好。北京的售票员、公安人员、商店服务员和导游等,其优秀者都还可以说数种语言。熟练使用外语作为交流工具,当然值得提倡,但是母语呢,请不要抛弃。
何况,“英语是最有效的交流工具”吗?以加拿大为例,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之一,可是在他们的法语地区,恐怕最有效的交流工具是法语。一群人谈论冰球,都说法语,你突然插进去,用英语评论你喜欢的球队,不被打击成“冰球”才怪。
 
回到报道开头提到的问题本身:究竟该使用中文还是英文作为工作语言,一直是令近年来在中国境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者们头疼的问题。
我觉得,在国内举行的国际会议,不妨把中文作为和英语并列的工作语言之一。既然可以自信地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既然学术水平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认可。为何还要在语言问题上不自信呢?你规定了工作语言,配备了翻译,至于参加会议者选择那种语言,那是他们的自由。
换句话说,同行不会说中文,胆怯的应该是他们,不好意思的不应该是东道主。
29届奥运会,也是国际会议,会用到许多体育行业的专业词汇,其规模和影响力超过了许多学术会议。可爱的先生们,是否建议奥组委,把工作语言指定为英语哪?连解说员都一律说英文?
可以用英文交流,但是在中国的境内,不排除讲中文是理智的、合理的选择。
在自己家门口说中文,需要理由吗?需要胆战心惊吗?不需要。


科学殿堂的语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5860.html

上一篇:我院网站设立《刘先林事迹专题》宣传院士优秀党员
下一篇:直言不讳的师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