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利平
日记本里的广播稿
2025-10-29 11:32
阅读:1665

       郑州、金水河右岸,我1982.9-1986.7的大学日记本里,储存了不少广播稿。

       这些广播稿,多数被学院广播站播发了。广播站在教学大楼的三层,我们的教室在五楼。距离很近。

      我投稿的情景多半是这样的:课间下楼到广播室门口。既不推门,也不敲门。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打扰室内人。只是从门缝里塞入薄薄的广播稿。一般在一两天内,就餐时间可以听到播音员那熟悉而甜美的女中音:下面播送大本29班***来稿,题目是《***》。

     我写稿较多的时候,是第二到第七学期。第一学期不敢写、最后一期顾不上写了。

      我从来没敢奢望能够结识播音员,还能坐在一起聊天一刻钟。

     【直到毕业29年那年初夏,我在《导航定位学报》的时候,出差到西安约稿。才在大雁塔下的小饭铺里,遇见她。我们在等着她家王先生的到来。

       这时候,我才知道女播音员后来离开了播音室、离开了测绘学院。与她一起前往信阳的是,担任过区队长的王先生。王先生是我入学那一年留校担任 区队长的,也就是说他是78级的。我们区队和他带的区队,在同一个楼层,许多活动也是一起做。经常在楼道里、操场上、俱乐部、洗漱间、教室门口等地方遇见他。我在洗漱间附近,听到过他唱反映海军生活的电影插曲《我们奔向海洋》。】

     那时候,我没有方格稿纸。写广播稿多是利用废旧地图。我们上课使用的算草本,都是旧地图装订起来的,很有测绘特色。【旧地图,只有十六开大小的两张,幸存了下来——成为我日记的封面、封底】旧地图多是俄文版的。西里尔字母,我都不认识;看图如同读天书;所幸,等高线还分变得出来。

          废旧地图背面,略显光滑;写稿的感觉相当不错,墨水很流畅。

          稿子很短,多数是几百字的篇幅,三五分钟就广播完了。写广播稿,少数情况下是团支部、党支部安排的,多数是我自发的,我愿意写。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稿子挺幼稚的。比如《跑回老家去》,写的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想法,早晨长跑累计达到350公里(我家到郑州的距离);比如《向**学习》,有位师兄的英语水平很高,我写到了向人家学习,却没有做到。            (在授课老师里,我与英语老师的课间交流最频繁。忘记从哪里看到了,我和老师谈起过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我也很喜欢听老师说起他参与边界谈判的往事。)

       师生之间的课间交流,真是太有必要了!

      我的广播稿,相当一部分是观影的感受。每周至少一次的观影,让我文兴大发。稚嫩的想法,一次次公布了,并不害羞。大家听完,也就算了,也不深究。

      近四十年后,回顾给广播站写稿的日子,我觉得那是很美好的日子、非常好的文笔训练。军校毕业后,我曾经两次给驻地广播站投稿。可惜并没有听到它们的音频版。找不到读书期间写广播稿的奇妙感觉了。

       王先生夫妇,可谓一对儿金童玉女。一个帅气逼人,一个秀丽可人。她俩真是天生的一对儿、地长的一双。他们是幸福的。

       女播音,是兵二代。她岁父亲(调?)回了信阳。王区队长,后来当过参谋,与妻子一起离开了省会郑州,在信阳开启了幸福美满的婚后生活之门。

       王先生,来了。他和学子们谈笑风生。

       我的短文,暂时告一段落。

        这也算是一篇“广播稿”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籍利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50794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