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多前,我在测科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卫星观测站上班。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每次值班,连续三个夜间观测激光测距卫星。卫星可见期预报有现成的软件可用,开机观测本身并不难。有的临时观测人员,就是从丰台区六里桥的劳务市场招聘来的高中毕业生,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值夜班。
对卫星轨道理论的兴趣,在测绘学院读书时就有了,在专职观测卫星后更加深了。我离开了卫星观测岗位之后,兴趣不减,反而浓郁了。《卫星轨道理论、观测方法和应用》这门课程,我在玉泉路的研究生院从头到尾旁听了。也是我运气好——于教授讲授的这门课程,授课时间是晚上。我无需占用上班时间,就可以听课。没有指定教材,促使我搜集了几个版本的相关书籍。李庆海、崔春芳的《卫星大地测量原理》(1989.6,测绘出版社)是一种,许其凤的《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 》(2001,解放军出版社)也是一种;李济生的《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1995,解放军出版社。责任编辑:李世刚、轴广亮;封面设计:贾从勇;以下简称为《确定》)又是另一种。【我的解读未必准确:在封面中,下半部分的图,刻画了飞行中的卫星受力情况;卫星受到了来自太阳S、月亮M和地球E的吸引力作用。】
在前言中,编者概述了1957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过后,人们对于定轨方法的不断探索;也介绍了我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之后,测控人员对于低轨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确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也提到了完成了部分章节的人员:秋宏兴、张荣之和秦鹏高。

《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封面
《卫星大地测量原理》,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卫星轨道理论(13章中的前8章);《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 》的章名中有:卫星的运动(主要讲二体问题)、卫星受摄运动方程的数值解和卫星的轨道确定。卫星大地测量、空间大地测量是离不开卫星轨道理论的。《确定》则是集中全书的篇幅对准了精密轨道确定。
《确定》涉及到了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球动力学卫星(Lageos)。两个小节的标题分别是GPS卫星的Y向偏差、“ Lageos卫星”的类阻尼摄动。
轨道高度近6000 km的Lageos卫星,是一种直径60 cm的卫星,面积与质量之比较小;《确定》给出的数值是6.9/1000,单位是m2/kg。还指出:以前人们认为这种卫星的大气阻力摄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可是对其长期跟踪后发现,其轨道半长轴平均每天缩小1.1 mm;同时半长轴还有若干周期性变化。《确定》还给出了一个数值,就是这种变化相当于卫星受到了-3E-12 m/s2 的阻力加速度。为了解释这种阻力,人们给出了多种说法。都不是令人满意的。Lageos、Ajisai、Etalon都是专用的激光测距卫星,颇受观测者喜爱。它们容易观测到,而且数据质量较好。
卫星轨道理论的重点就是分析、解算、处理在太空中飞行的卫星受到的各种摄动力,诸如地区非球形摄动和潮汐摄动、相对论效应摄动、太阳辐射压力、地球反照和红外辐射压力、大气阻力、卫星巡航姿态控制力摄动等,当然还包括二体问题、N体问题,这些都是《确定》第四章的研究内容。第四章,还研究了我比较感兴趣的特殊卫星的摄动,前面提到了Lageos卫星是一个,还有GPS卫星。GPS卫星的情况可以与北斗的中高轨道卫星类比,当然,这是后来人们更感兴趣的问题。
列出每一章的名字,不难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这部41万字的著作,分为七章和一个附录。
七章分别是:1)轨道估值;2)时间和坐标系统;3) 测量模型;4)动力学模型;5)运动方程和变分方程的积分;6) 地球非球形摄动的解析解;7) 观测数据的预处理。附录:实用数值积分算法。
列出时间系统的名字,就知道这个问题多么有趣了,它们是:恒星时、太阳时、世界史、历书时、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给出坐标系统的名字,恐怕会让人头晕。我也晕了不止一次。它们是:2000.0惯性坐标系、瞬时平赤道坐标系、瞬时真赤道坐标系、准地球固定坐标系、地球固定坐标系、测站坐标系、大地坐标系、卫星坐标系和RNT坐标系。学问是无止境的。单是“大地坐标系”,就有不止一位出了专著。1991年,我去看望老师,获赠的专著《常用大地坐标系及其转换》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旋转、平移、尺度转换,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我是晕上加晕了。好比多云天气看月亮,月晕很常见。
像我这种轨道理论的未入门者,读起来比较解渴,当然感觉疑惑的问题也不少。这就让我勉强拿得起、确实放不下了。
只要还有年轻人对卫星轨道理论感兴趣,《确定》的魅力就长盛不衰。这也是为何我乐意在十几年前“囤积”原版图书的因素之一。
十几年前,我去母校参加大地测量学术年会。在大门口外面的“测绘图书专卖店”里看到了一摞一摞的测量专业图书,购买了多本。意犹未尽,后来还联系邮购了多本《确定》。我确定,以后会遇到对《确定》感兴趣的人。送出去、转让出去,都是传播作者的思想和方法,还可以多了解同行、同好。让对《确定》感兴趣的人和我一样得到原版书,也是一种乐趣。
李济生院士享年76岁,辞世于2019年7月。他遗作的价值没有下降,反而提升了。《确定》会让一代代学子、研究者、讲授者受益。介绍他生平的文章很多,这里仅分享三篇公众号文章,题目分别为:《李济生院士与中国卫星定轨的传奇历程》《李济生:卫星测控领域的先驱与探索者》《李济生院士:五十年航天测控辉煌与传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籍利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50733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