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在学术会议上看到报告人用激光笔指点PPT,我觉得人家非常酷。我很想拥有一支激光笔。激光笔,比传统课堂上使用的教鞭,更小巧、更轻便。
后来,我拥有了两支——粗的,发射绿色激光;细的,发射红色激光。它们,都很省电。七号电池,可以待机很久。
在剧场里,看到过工作人员用激光笔警告偷拍者。同样是激光,我总是觉得射向PPT画面的激光更迷人。它可以指点迷津。激光发射到平面镜、棱镜和漫反射物体表面的观感是不一样的。卫星激光测距仪发射的激光,发射到地靶、树叶、苍穹中的观感,也是不一样的。发射到地靶上的激光不仅有技术意义,看上去还和跌落到巨石上的瀑布一样,有冲击力,有散射的美感。
喜欢激光和激光笔,和我的从业经历有关。我曾经用绿色激光观测了一年卫星。这一年,每个月值夜班数日。天气晴朗、仪器正常的话,可以观测到近百圈卫星。激光测距仪器是栽在地上的,无法移动。有些问题,必须人工处理。每夜,上下陡峭的铁楼梯多次。咚咚咚的脚步声,多次划破夜的宁静。
激光需要多次折射才能够从发射镜中射出。激光折射处,不免溢出绿色的光辉。工作中的激光器,是笼罩在绿色的光辉中。看到那些刺目的光点、光线、光区,总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激光测距卫星上安置的后向反射器,实质就是一个棱镜。这个棱镜作用就是,让入射光与反射光平行。换句话说,就是不浪费能量,从观测站发射出去的光经过棱镜反射后,可以回到观测站的接收装置里。
地面测量中使用的棱镜,可以调整棱镜朝向,而且激光的往返距离很近。安置在卫星上的棱镜,反射激光的形成动辄几百、几千,甚至上完公里,在工艺设计上自然要比地面上使用的棱镜更精密。
为了科普卫星激光测距知识,把激光笔和棱镜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
14年前,我在学院路15号“留学”期间,网购了一包《人造卫星轨道精密确定》(李济生,解放军出版社)。那时候,不仅对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感兴趣,更对卫星轨道理论感兴趣。那家书店在母校旁边,后来到郑州开会时,我特意去店里看了看。我再次去郑州开会时,又像去书店里。店已经搬到绿城广场北侧,而且不在卖书只经营测量仪器了。
橙色塑料外壳的小棱镜就是从那里买到的。北京市的羊坊店路,曾经有测量仪器半条街,棱镜自然也可以买到。可我还是从郑州买了小棱镜。我觉得,它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激光笔和棱镜的使用次数不多。但愿它们有更多发光、反射光的机会。
英文版论文集中采用的合影照片更有纪念意义【封面上,有天文望远镜发出的激光、有球形的卫星,卫星上的每一只眼睛就是一个后向反射器——棱镜】。
照片中的工作人员,半数以上退休了,三分之一调离了卫星观测岗位。
近日,三分之一老同事在退休干部会议上相遇了。
这促使我写下此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籍利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50030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