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i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avier

博文

[转载]糖尿病防控路在何方?看中国的实践与启示 | The Innovation

已有 817 次阅读 2025-9-21 19:1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过去二十年,中国糖尿病从曾被视为“富贵病”,逐渐演变为覆盖城乡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农村地区患病率持续上升,约半数患者未能及时确诊;患病人群趋向年轻化,并发症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差异问题也日益突出。本综述系统回顾这场流行病学变迁,总结中国在防控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探索值得推广的应对路径。

导 读

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持续上升:从1994年的约2.5%增加至2018年的12.4%,增长近5倍。目前约每8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另有38.1%处于糖尿病前期。随之而来的医疗支出已达千亿美元量级。若不加快防控,根据国际模型预测,到204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或将超过1.74亿。本文系统梳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态势与管理实践,并提出更可持续、分层化的防控路径。

image.png

中国糖尿病流行呈加速态势。1994年患病率约2.5%,2018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患病率已升至12.4%(近5倍);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模型估计,2021年中国20–79岁成人糖尿病约1.41亿,患病率约13.0%。值得关注的是,早发型糖尿病(youth-onset T2D)显著增加。在地域分布上,北方与西南地区患病率较高,城市仍略高于农村。

中国人群在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上与欧洲人群存在显著差异。例如,TCF7L2基因的rs7903146变异在中国人群中的风险等位基因频率仅约2%,尽管与糖尿病有关,但在人群层面的影响有限;相比之下,KCNQ1基因的rs2237892和rs2237897变异在中国人群中更为常见,且与2型糖尿病风险高度相关。然而,遗传差异只是背景,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才是主要推手。饮食结构逐步“西化”,超加工食品摄入增加,加之城市化带来的体力活动下降和久坐普遍,使代谢风险因素日益凸显并相互叠加。此外,中国人更易出现向心性肥胖(即腹部和内脏脂肪堆积),即使体重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因胰岛素抵抗而出现代谢异常,加速糖尿病的早发和进展。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谱系持续扩展。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约1/3合并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省级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约为9.9%–29.1%;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共患率达55%–60%。另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与全因痴呆风险增加相关(约1.6–1.7倍)。心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反映出糖尿病正在从“单一代谢病”向“多系统损害“扩展的趋势。

创新与进展

  • 服务体系升级:各地积极探索多样化糖尿病管理路径,普遍聚焦医防融合、分层管理与连续照护。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网络已覆盖1500余家医院,累计服务近90万名患者,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其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与并发症防控。中国香港的JADE模式则通过风险引擎整合关键指标,生成5年心肾并发症风险报告,并以一页式可视化方案,支持团队随访与个体化管理;其衍生的RAMP-DM项目在基层实施后,显示出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的潜力。

  • 技术赋能: 数字技术正深度嵌入糖尿病管理全过程。社区级移动医疗(mHealth)干预平均可提升血糖控制率约7%;AI系统DeepDR+可基于眼底图像预测糖网病进展风险,助力“早筛—早管”;动态血糖监测与智能穿戴设备的推广,也为个体化干预与远程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 药物创新: 近年来,中国本土糖尿病新药研发加速,逐步形成多元格局。代表性药物包括:兼具降糖和减重作用的GLP-1/胰高血糖素双靶点激动剂玛仕度肽(Mazdutide);源于中药的桑枝生物碱(SZ-A),降糖效果不逊于阿卡波糖且副作用更少;以及靶向葡萄糖激酶的新机制药物多格列艾汀(Dorzagliatin)。这些进展表明我国正在迈向糖尿病药物的“自主创新”。

破局之道:证据链—政策链—服务链

1)夯实本土证据基础:建设覆盖城乡、少数民族与西部地区的大型队列与干预研究,结合多组学数据采样,为动态预测与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推动干预路径落地:以大庆研究为基础,借鉴DPP与DPS等成功经验,将生活方式干预制度化、社区化,融入基层慢病管理体系。

3)借鉴国际政策工具:结合图2所示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含糖饮料税、营养标签等结构性干预措施,以政策与措施促行为转变。

4)弥合区域服务差距:依托流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手段,提升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糖尿病筛查与管理能力,强化基层服务整合。

5)规范数字技术应用:加快AI、动态血糖监测等新技术的标准建设和医保支付机制探索,更好地服务高风险人群。

6)实现多元药物并存:提升GLP-1RAs、SGLT-2i等新药的可及性,同时以高质量RCT验证中医药疗效,推动现代药物与中医药协同发展。

image.png

总结与展望

中国糖尿病防控正处于从“局部探索”迈向“系统革新”的关键阶段。过去几十年,尽管在政策、技术与管理模式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证据不足、区域差异显著、基层服务能力有限等挑战。未来,亟需进一步加强本土研究、推进政策与技术的协同落地,聚焦患者可及性与系统公平性,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动态响应、可持续运行的防控体系。从预防到管理,从城市到乡村,从循证医学到数字支持,唯有以科学为基、以政策为桥、以服务为根,才能真正实现让更多中国人“未病先防、患病可控、共病减负”的目标。

责任编辑

沈 娜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古 蕾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7卷第2期以Review发表的“Recent advances and ongoing challenges in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投稿: 2025-05-09;接收: 2025-08-18;在线刊出: 2025-08-21)。

DOI:10.1016/j.xinn.2025.101083

引用格式:Geng T., Yin X., Guo Y., et al. (2025). Recent advances and ongoing challenges in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The Innovation 7:101083.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675825002863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image.png

作者简介

廖云飞,主任医师、博导。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实验医学中心主任、湖北省糖尿病及代谢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内分泌研究室主任。湖北省公共卫生拔尖人才,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现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病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糖尿病学组和垂体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常委,湖北省内分泌学分会委员等。 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和科研工作20余年,聚焦糖尿病以及中枢调控代谢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Diabetes、Metabolism、JC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副主译《戴维斯实用内科学手册》。

潘 安,二级教授、博导、院长。主要从事慢性病流行病学和营养流行病学研究工作,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专项揭榜挂帅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委青年基金(A类)、重点和面上项目等,荣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创新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创青春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金奖”等奖项和荣誉。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第一或者通讯作者文章(含共同)>200篇,包括NEJM、JAMA、BMJ等。总被引34000余次,H指数93,连续7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往期推荐

干细胞人造胰岛实现83%胰岛素独立:1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希望与临床转化挑战

► 点击阅读

口服胰岛素:糖尿病管理的新纪元

► 点击阅读

2型糖尿病精准用药:谁更应该吃药?

► 点击阅读

科学网—[转载]儿童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D-miniCor 临床应用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行驶的应急电源”:如何用电动汽车破解极端天气下的城市断电难题?| The Innovation Energy

科学网—[转载]AI解锁中药新纪元:全球首个亿量级草药基因编码天然多样性成分库GNDC问世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干细胞人造胰岛实现83%胰岛素独立:1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希望与临床转化挑战 | Innovation Medicine

科学网—[转载]《创新信息学》即将创刊 | The Innovation Informatics is coming

科学网—[转载]空天过渡区,神秘太空的探索—物理、化学过程和数值模拟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打通天然矿物空气碳捕集的“任督二脉”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木质素缩合新机制助力多样生物基双酚化合物合成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医学人工智能2025:探索无尽的前沿 |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科学网—[转载]DeepSeek:成本革命让大模型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拉索”利用宇宙线每日诊脉日地空间磁场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危化品 or 能源,氢能监管走向何方 | The Innovation Energy

科学网—[转载]月球大量开采水的新方法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2023 Impact Factor = 33.2

科学网—[转载]面向动力电池系统热安全的阻燃型多功能复合相变材料的防护机理研究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智能可穿戴血压监测将何去何从?|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星地激光通信的工程应用:搭建星地信息高速公路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入选中国科学院分区表1区

科学网—[转载]强厄尔尼诺爆发助推2023-2024年全球表面温度破纪录及其衍生气候危机 | Innov. Geoscience

科学网—[转载]从古老生物被膜样品中挖掘微生物资源 | 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科学网—[转载]泛血管医学时代,好医生的胜任力评价将走向何方?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语言模型助力科学研究的第N种可能:解析现实世界中的配送路线优化问题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大语言模型助力遗传病分子诊断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 RXR—核内外双重调控肿瘤发生的关键因子 | The Innovation Life

科学网—[转载]容错拓扑量子计算的原理性验证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黑洞燃料的直接观测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从地底到深空:核天体物理实验帮助解开古老恒星中元素产生之谜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智能无人集群威胁将至,如何防御和对抗?| The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期刊水牌.png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61个国家;已被164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200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2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含39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中国科学院分区表(1区TOP)等收录。2024年CiteScore为53.4;2024年影响因子为25.7(5 year lmpact Factor=40.2)。2023年6月25-28日,四本姊妹刊(The Innovation Life、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The Innovation Materials、The Innovation Medicine)联袂创刊;2024年2月26日,第五本姊妹刊The Innovation Energy出版创刊号。这五本姊妹刊已被Google Scholar, CAS, Scopus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刊群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www.the-innovation.org

www.cell.com/the-innovation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The Innovation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期刊标识

期刊标识-640.jpg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97842-1502911.html

上一篇:[转载]儿童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D-miniCor 临床应用 | The Innovation
收藏 IP: 180.77.226.*| 热度|

1 刘朝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4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