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shaxing

博文

国际会议随感 精选

已有 11572 次阅读 2010-7-11 22:18 |个人分类:悠悠岁月|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国际会议随感

 

最近,先后出席了铁电与介电材料领域两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Electroceramics XII (June 14-17, 2010, Trondherm, Norway)AFM-AMEC-2010 (7th Asian Meeting on Ferroelectrics & 7th Asiam Meeting on Electroceramics, June 28-July 1, 2010, Jeju, Korea)。先后出席同领域东西方两个大会,自然有些感想。现将这些零碎的随感整理于此,聊作纪念。

本人是国际学术会议的积极参加者与偶然的组织者。这大概与行者的特质有关,然更重要的还是国际学术会议本身的魅力使然。我以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之最大意义在于结识学界朋友、适时触摸学科发展的脉搏、呼吸新鲜学术空气,同时经受锤炼、促进自己成长。而所有这些,仅靠发表论文与通讯联系,都是难以实现的。回想本人自博士生时期开始先后出席众多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无不支持上述认识。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学术会议主要有美国陶瓷学会年会(现已变为MS&T大会)MM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Dielectric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ElectroceramicsAsian Meeting on Electroceramics、以及环太平洋陶瓷会议。最有意思的体验,是从一个会议的忠实参与者最后变为组织者、甚至策划者。其中,MMA系列会议的策划最有代表性,本人荣幸地在美国陶瓷学会年会上结识D.Suvrov先生,并直接参与了他领导的MMA国际会议的策划,并最终发展成了2年一度的系列国际会议。也正是在各种学术会议上陆续结识的学界朋友,不断将自己带上新的学术舞台。而在这些重要的学术舞台上,你自然可以最适时地触摸学科发展的脉搏、呼吸新鲜学术空气。在与国际高水平学者面对面的密切交流中,自然会得到锤炼、最终促进自己的成长。

眼下国际会议应接不暇,必须选择性出席。本来还答应6月中旬在意大利一个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的,但考虑到不能离开学校太长的时间,最终选择了出席自己同时身为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与特邀报告人的Eelectroceramics XIIAFM-AMEC-2010。我与Electroceramics国际会议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98年在瑞士Mongtreal举行的Electroceramics V,当时我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参加者。其后,多年未参加Electroceramics国际会议。从2008年在英国Manchester举行的Electroceramics XI起,我被推举为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从此自然就与该国际会议难以分割了。而由于领姚熹先生之命在杭州组织过AMEC-4 (4th Asian Meeting on Electroceramics),本人与AMEC的渊源则更深一些。在英国Manchester举行的Electroceramics XI吸引了全球700多名代表参会,可谓盛况空前,这次在挪威Trondherm举行的Electroceramics XII的注册代表却不足400人,让人不禁有些担忧会议之前景。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次的AFM-AMEC-2010却呈现了700多名代表聚集济州的盛况。这难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是预示着该领域研究中心的东移?Electroceramics XII秉承了欧洲学术会议的优良传统,学术水平自然无可挑剔。令人欣慰的是,无论从组织与学术水平上看AFM-AMEC-2010,都已显示AFMAMEC已完全走向成熟,已成为真正意义上可与该领域其它会议媲美的国际会议。除中、日、韩之外,泰国等其他亚洲国家学者在该领域日趋活跃的局面,尤其令人振奋。

从国际学术会议的出席者构成及其他们在会议上的表现,可大致判断出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乃至该国的经济情况。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国际会议上只是偶然有几个从国内出去参加会议的中国人,而且其中多是早年有过留学经历的老学者。而到了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到本世纪以后,各种国际会议上中国学者的比重显著增加,不少国际会议的中国代表数已明显超越日本,中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中各委员会成员与特邀报告人的比例也已显著增加。这自然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科学研究的长足进步,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诚然,我国与先进诸国的差距依然是存在的,我辈需努力之事甚多。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最让人感叹之处莫外乎“岁月催人老”!同行出席会议的友人笑言:“从国际会议最能领会什么样的学者为老学者。那就是:你认识他,他老记不住你”。正在这时,一位青年跑来礼貌地向我们打招呼,而当那位青年刚走开,友人就问我:“刚才是谁啊?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哈哈!这不正应了你老兄的高论吗?”。于是,两人相对而笑……而笑够之后,我倒是在想: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重新选择“自己认识别人,可别人总是记不住自己”……

随感之余,让我们期待一下上述国际会议的次期会议:Electroceramics XIII (June 2012, Netherland); AMF-8 (December, 2012, Thailand); AMEC-8 (June, 2012, Malaysia)。期待上述国际会议进一步发展,也期待更多的同行朋友能通过出席上述国际会议,充实与提升自己。自然,更期待老朋友们重聚次期会议,或把盏天问、或憧憬畅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9679-343145.html

上一篇:电介质迷思(8): 无限风光在远山
下一篇:洞仙歌 西湖雅聚唱和(婉约vs豪放)
收藏 IP: .*| 热度|

24 赵国求 刘俊明 杨学祥 卫军英 鲍博 王安邦 钟炳 杨秀海 陈国文 刘立 吕喆 刘圣林 赵宇 杨芳 苗元华 李学宽 鲍海飞 李泳 唐常杰 高峡 黄锦芳 biofans neilchau ffy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