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是一味神奇的本草,在华夏民族璀璨流动的文明长河中伴随着先人们走过无数的雨露春秋,在我们这片伟大而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守护健康,地黄为我国特有植物,历久弥香,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不断开枝散叶跨越藩篱走向新的高度。
地黄之本草寻根:
地黄,在植物学分类中属于玄参科地黄属,共有6个种,除地黄外,还有天目地黄,湖北地黄,裂叶地黄,高地黄和茄叶地黄,除地黄在东亚的韩国日本朝鲜有零星分布外,其他五种为我国所特有。
释名(名称的考证):
地黄在诗经中称作芑(qi),尔雅云芐(hu),又有地髓之称,
唐朝大明药师曰:生者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入药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俗语也就是说,把新采收的地黄放到水里,沉下去的质量上乘,漂浮着的不可用。
大明,字号日华子,深察药性,辨极其微,集诸家本草,近世所用药,分其门类,详其性质,别其功用,凡二十卷。著作《日华子诸家本草》
南宋的罗愿云:芐以沉下者为贵,故字从下。
罗愿是南宋时期大臣、作家、少时聪慧,7岁便能作《青草赋》。乾道二年(1166年),登进士第,知鄱阳,通判赣州。淳熙中知南剑州事,后迁知鄂州,有治绩。罗愿学问赅博,文章高雅。所作《淳安社坛记》,朱熹自谓不如。且精于博物之学,擅长考证,法秦汉为词章,醇实谨严,高雅精炼,为朱熹、杨万里等人所推重。其著作有《尔雅翼》《新安志》《鄂州小集》。
集解(外观、产地和采收季节的描述):西汉刘向的《别录》记载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陶弘景(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说咸阳即长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实如小麦。今以彭城干地黄最好,次历阳,近用江宁板桥者为胜。宋代著名的医学家,研究和活用《伤寒论》的巨匠许叔微对地黄的外观和种植做过详细精致的描述,(今处处有之,以同州者为上。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叶上有皱纹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中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常。种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说∶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苇席围编如车轮,径丈余,以壤土实苇席中为坛。坛上又以苇席实土为一级,比下坛径减一尺。如此数级,如浮屠。乃以地黄根节多者寸断之,莳坛上,层层令满,逐日水灌,令茂盛。至春秋分时,自上层取之,根皆长大而不断折,不被断伤故也。得根暴干。出同州者光润甘美) 。李时珍分析了诸多医家的描述后说了自己对产区变迁的看法(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并对其外观进行了生动贴切的描述(其苗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浓,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四五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曝干乃黑,生食作土气。俗呼其苗为婆婆奶。摘其旁叶作菜,甚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又与蒸曝相宜)。《礼记》云∶羊芐豕薇,则自古以食之矣。嘉谟(陈嘉谟,字廷采,号月朋,西乡石墅(今安徽祁门二都)人,明朝御医。年少时因体弱多病,遂钻研医药知识,其天性聪颖,博学多才,在诗词赋和书法算方面均有建树,尤以医药造谐较深,代表作有《医学指南》和《本草蒙筌》)曰∶江浙壤地种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而力微;怀庆山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彦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56189-148667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