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tongj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lltongji

博文

知识付费时代的高校课程改革创新实践

已有 2389 次阅读 2016-9-13 07:5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这个暑假不错,不是很忙,看了些书和文章,同时也尝试了一些新的互联网产品(分答、得到、以及早就订阅的罗辑思维等),有不少感悟。其中有几个比较吸引我的关键词:注意力经济、连接、知识付费、收费社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正好下学期有门大数据的课程,思索了一下,看能否进行一次创新实践。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减少了不同阶层之间获取信息的差异。现在有了微信朋友圈(包括各种社交产品),各种转贴满天飞,大家信息获取能力越来越接近,让我们意识到,有效的知识获取有了新途径,生活也有了新的可能,同时,大家还愿意开始为这种变化而付费。


知识产生价值,当然就可以定价。你买一本书,花几十元,他吃一顿饭也要上百。买一本书,里面如果有个知识点解决了你的问题,那这点钱也不算贵。知识同时还可以对思维有新的启发。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比较固化,如果我们能找到好的渠道不断给自己灌输各种新的理念,这样就会正向影响到我们的行为。这种收益远比用金钱可以衡量。比如你在微信公众号或“得到”上看到的文章,有的真的是写得非常好,常有醍醐灌顶的作用,为之付费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取其实是需要深度思考和反复实践的在这个知识快消的时代,各种新媒体扑面而来,但是真正的有效知识获取的方法是什么?公开课、MOOC、视频直播、喜马拉雅等等,我们真正能坚持下去的少之又少,从中能获得的沉淀下来的就更少了。而且这些新产品形态已经开始越来越影响我们的信息获取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大学课堂何去何从?在MOOC的新鲜劲头过后,缺乏互动与主动性使得学习重新回到了索然无味的状况。应该是社交工具/平台登场的时候了。


前两天看了李笑来的一个贴子:过去的互联网,本质上是个群体,而且还是个小群体(2005年,中国互联网经过十年的发展,用户超过一个亿)。现在呢?现在人人都在“网上”,“在线”(online)的概念已经不怎么使用了,现在大家只看有没有信号,有没有WIFI,有没有电,手机已经成为一个人体器官(连丢手机的现象都少了很多),“互联网”这个曾经的虚拟世界,彻底融入了真实的生活,变成了像空气一样的东西,必不可少,无所不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连接所有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哪些领域会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个体来说,什么可能是机会?最大最有意义的机会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也许教育行业就是个机会。这学期我将一门大数据的课程和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结合,将课堂授课和延伸到微信公众号上,通过公众号和学员进行互动,尝试将知识有效的传递到每个订阅用户。


“嘉数汇”微信公众号每周更新模式是:

  • 周一:发布本周课件初稿,供预习参考;

  • 周二:授课,提出本周思考问题;

  • 周三、周四:互动、点评与问答;

  • 周五:发布更新后的“最终版”课件以及相应注释;

  • 周六、周日:发布课外阅读文章。


这门课上学期一放出来就被选满了,然后扩容,一天之内又被选满,总共120人。看大家这么积极,我也玩把大的。


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开课,赶紧关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2272-1002617.html

上一篇:写在《大数据原理与实践》开课前~
下一篇:《大数据原理与实践》第01次课 (初稿)
收藏 IP: 180.175.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