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锦
沟通上的困难
2016-11-7 16:18
阅读:2591

课程结束,给学生进行了一次考试。有一个题目,已经在课堂上讲过三遍,而且第一遍是以故事的形式进行通俗讲解,仍然有同学答不出来。题目是:

Carothers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试述他为什么选择逐步聚合反应作为研究工作的起点。

课堂讲授的故事是:

在上世纪初高分子科学概念尚未建立之时,对于高分子究竟是高分子量化合物,还是小分子聚集体(胶束),存在很大的争议。就是在这一时期,杜邦公司招聘到了年轻的有机合成专家Carothers。这位天才的年轻人喜欢化学,愿意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而不愿意到公司进行研发工作。杜邦公司给出了“随便做什么”的条件后,Carothers进入杜邦公司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当时(1927年)正是聚合物概念逐渐形成的阶段。1917年,德国有机化学家Staudinger提出:聚合物是由化学键相连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这一概念可以用于解释许多原归于胶束行为的物理化学现象,突破了原有化学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成为一个创新性的研究领域。Staudinger等一批欧洲科学家努力从聚合物的形成过程(聚合反应)动力学和分子量表征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完善这一概念。然而,由于是创新性的概念,加上聚合机理不清楚,包括动力学研究的相关研究过程既复杂又漫长,从1917年首次提出,已经延续了近10年时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Carothers启动了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位天才的有机化学家,Carothers认识到这一研究工作的基础性和挑战性,提出使用已知化学结构的分子作为聚合反应的单体,使用已知机理的化学反应来完成高分子量化合物的合成这一研究思路作为自己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点。这就是“由酯缩合反应制备聚酯的聚合反应”的研究。这一研究的结果已经成为高分子化学教科书中逐步聚合一章的基本骨架,还导致了杜邦公司尼龙产品的问世,成为基础研究促进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教师,我认为给同学介绍这样一个案例是有助于学生今后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即使将来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一案例的内在逻辑,背景分析和实验设计等,都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成为不同工作的原则性指导。持续20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以往的同学多能理解这一案例的含义。无论是否考试,都能够发现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很容易与同学沟通,并得到理解。今年的考试结果有些意外,很有必要引起重视。与其他老师谈起这个问题,认为我们这一代老师确实与90后年轻人存在沟通上的困难,要多学他们的语言和表达。在很多情况下,发现年轻人之间的沟通很容易,在我们看起来只是只言片语,在他们之间就能够实现互相理解。看起来,“活到老学到老”确实是一句警示名言。愿与老师们共勉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其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04-101325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