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
说说文献的引用 精选
2011-5-17 07:09
阅读:15726
标签:文献, 引用
正在按照导师的评语,对我的毕业论文做最后一稿的修订。其中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导师提了两个意见。一个是我提到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时候,讲载体的酸碱性会影响金属的电子密度,这一现象最早是由Michel Boudart发现的,引用了Boudart在80年代的综述文章,导师评论道:可否引用原始文献?于是去网上查找文献,最后追溯到原始文献是由Boudart在第五届世界催化大会会议论文集里面发表的一篇文章,于是去图书馆,找出近半个世纪以前的论文集,把文章通读了一遍,然后加以引用。导师的第二个意见,是在我讲到水相重整反应的时候,提到这一反应是2002年由James Dumesic实验室首先开始做的,导师的评论是,能否再查查文献?很可能之前有人偶然做过这一反应,但是没有把它叫做“水相重整”?能否用多种关键词仔细搜索一下?于是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搜索各种可能的关键词,最后给了导师一个满意的答复:确实没发现有人做过。

科学网上这两天重发对远新发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远新的很多博文,过多的引用第三手第四手的文献,而文献经过了多次传递之后,很多时候意思已经完全变了。从留言中看,YC姐也颇有同感。要写严肃的科普文章,就要尽量引用一手文献,实在不行可以考虑引用比较有信用度的二手文献,再多手的文献,实在是不靠谱。所以说优秀的科普作家难当,光是文献阅读这一项,就能淘汰多少人啊。。。

不光是科普文章,就算是学术论文,也有这种现象。最近审稿,发现很多文章,并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参考文献。比如日前审一篇介孔材料的文章,文章引言里面提到,介孔材料在催化、分离、药物输送等多个领域有重要作用,并在这句话后面引用了四五篇文献,但是当我检索这几篇文献的时候,却发现这四五篇文献,没有一篇是关于介孔材料在分离中的应用的。。。更有甚者,还曾经审过一篇文章,发现作者直接从某篇文献里面借用了一个观点,正好这个观点对我自己的科研也很有用,于是把这篇某文献下载了仔细研读。但是很不幸,反复读了多遍,没有发现这一观点,于是,这篇被我审的文章只好杯具了。。。

在平时阅读学术论文的时候,也时常有时候看到一些很关键的地方提供了参考文献,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按图索骥,找到相应的参考文献。如果文献引用恰当,那么又系统的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自己就会很开心。如果文献引用不恰当,并不能支持作者文中的观点,就会很恼火:又浪费时间了啊。

在这些情况下,不知道这些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是这种对待参考文献的态度,是不恰当的。凡是我自己执笔写的学术论文,引用的文献从20余篇到60余篇不等,我都一一读过。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引用文献400余篇,除一篇法文文献只读过翻译的英文摘要之外,其他文献至少都速读过全文,其中精读过的在200篇以上。在对待文献的态度上,我问心无愧。希望我引用的文献,能够起到给读者进一步学习提供教材的作用。我想,这或许应是参考文献应有的作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晓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61-44493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