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点缠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nthon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博文

我国的奥赛金牌真的令人痛心么?----驳甘永超先生《令人痛心的金牌反差》

已有 7185 次阅读 2009-7-23 10: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诺贝尔奖, 金牌, 中学奥赛, 体制问题

甘永超先生日前发表博文《令人痛心的金牌反差》,指出,我国学生虽然屡屡在国际奥赛上摘金夺银,但是这些金牌选手却没有转化成诺贝尔奖得主,令人痛心。

在此之前,我也不止一次的看到网上的类似论调,我想在此一起回应了。我要大声说:我国的奥赛金牌,没有转化成诺贝尔奖,并不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其他国家的奥赛金牌,也都没有转化成诺贝尔奖。。。所以,请甘永超先生注意,奥赛金牌没有转化成诺贝尔奖,从某重意义上讲,是个客观的教育规律,请您不要试图违反规律做事!

至于其他国家的奥赛金牌为什么没有转化成诺贝尔奖呢?其实这已经不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了,但是还是稍微说一下。首先,这个中学生奥赛啊,是五六十年代一些东欧国家弄起来的,到70年代苏东大多数国家都参加,70年代中后期西欧国家开始参加,北美参赛已经是80年代的事情了,80年代后期中日等亚洲国家加入,这个奥赛才真正算是全球性的比赛了。所以说,奥赛金牌真正变得有全球性的意义,要从80年代后期开始算,这些人完成博士教育,差不多9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说,他们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如果他们选择科研作为事业的话),也就是十年的时间,从平均年龄来讲,还没有到该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以上讨论的还是最早一批的全球性奥赛金牌,近几年的奥赛金牌,你指望他们得个诺贝尔奖,那更是莫名其妙了。。。

我自己也参加过奥赛,曾经在国家集训队呆过一段时间,尽管最后没有代表国家参赛,没有拿到过奖牌,但是我至今仍然觉得,我在奥赛培训中的很多收获,直到现在,都对我的科研有很多帮助。同样,作为奥赛选手,多年来承受着人们高分低能、偏科、知识结构不健全、做题机器等等不公正的评论,我想我也该出点声音了。我国的奥赛培训,在某些省份确实有些缺陷,有些选手确实有偏科等问题。但我们的大多数奥赛选手,并没有受到畸形的培训,而我认识的大量奥赛选手,在各自的领域里,直到目前,也都是佼佼者。我实在是不能忍受,有些人以批评中国教育为乐趣,为批评中国教育而批评中国教育,凡是他们能找到一点问题的,一概扣上中国教育体制不合理的大帽子,凡是我们不如国外的,就一定是我们错了国外对了。如此种种妄自菲薄的现象,我实在是不能接受,而实际上,打破对国外的迷信,批判国内种种妄自菲薄的言论,正是本博主开博的最主要原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61-245063.html

上一篇:“美国”到底是谁?——谈中国学历在美国,并回应王振东老师“美国承认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吗?”
下一篇:技术,让我们更好的仰望星空
收藏 IP: .*| 热度|

11 霍艾伦 李宇斌 张鹰 桂耀荣 胡俊峰 杨秀海 侯吉旋 张丽娜 迟菲 苗元华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