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这一称呼在某些场合并非都是褒义词。几个高中同学,有些当官,有些经商,有些做学问。做学问的当然被看作科学家。于是,同学们大多会拿起酒杯说,敬科学家一杯。这里面或多或少有“玩笑”的成分。科学家从事的研究应该是追求创新和探索新鲜事物的领域,缘何成为“不识人间烟火”的书呆子?
科学院是科学家扎堆的地方,因此科学院显然最应该去说明“科学是什么”,“科学家做什么”的问题。
1)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学院!
大学有三大职能主体: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细究起来,科学院也是这三大职能主体。科学院下面有一个中国科技大学,招本科生和研究生,科学院下面的各个职能研究所都可以招收研究生。所以中国科学院具有强大的教育职能。
有时,除了中科院的研究人员称研究员,清华大学称教授。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有何区别? 当然,一说清华,立马就会想到五道口,而中科院会让人联想到祖国大地。
有博主建议,中国科学院放弃教育职能,改为全面招收博士后。强化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2) 顶天立地?上天入地?开天辟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清华大学提出口号“不仅要顶天立地,还要开天辟地”。农业大学更加形象,“要上天入地”。所谓天,就是基础研究,要多发文章。所谓地,就是应用研究,要有专利转让和市场应用前景。一个普通研究人员要做到即“上天”又“入地”,如果没有孙行者的本领,往往成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似乎成了绝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现状和两难境地。领导总是对普通研究人员寄予过多的期望,用“上天”的科学考核指标来评估所有的研究人员,用“入地”来丈量研究人员的收入。
中国科学院或许可以率先垂范,树立“上天”和“入地”的两套考核指标,上天者(科研为业人员),依上天的要求;入地者(主要服务社会,转化成果的技术人员),按入地的规矩。最后,无论是天上的玉皇大帝,还是地下的阎王,都在如来佛祖那求得真经(都能当研究员,当院士)。
3) 无情未必真豪杰,贫穷未必真科学
但凡关于科学家的报道中,几乎都会写道科学家的清贫,不重物质利益。我一直有点不太明白,为什么商人可以追求利益?官员可以追求权力?而科学家却要淡泊一切?学术声誉的柏拉图式精神需求,是唯一可以追求的。的确,科学家不需要富有,但科学家也没有必要用贫穷来表明心志。科学院是年轻科学家的聚集地,关心一下年轻的科学家们。年轻的研究人员的困境,经济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压力!年轻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无情未必真豪杰,贫穷未必真科学。
3) 创新要踏实肯干,但一定不要书呆子
感谢一些关于科学家的报告文学,国人眼中的科学家应该是出门打酱油会撞上树的人,是一群没有钱,也清高得不提钱的狂热的科学宗教徒。但奇怪的是,科学的考核体系中,却不断地强调创新。而创新来源于思路的火花,而并非苦思冥想。创新需要踏实肯干,但一定不要书呆子。
Nobel奖获得者有多少是真正的书呆子呢?感觉印象中的诺奖者,大多数也是社会活动家(如James Watson,杨振宁,李政道),有些甚至成为了企业家(NEB的创如人RICHARD JOHN ROBERTS)或高层政府官员(如朱棣文)。
科学家究竟是狂热的科学宗教徒? 还是与企业家、政治家并列的职业之一?如果是前者,是否应该奉劝那些对科学没有宗教式的热爱的年轻人,最好离学术远一点?!
科学院能给我们答案吗?
相关专题:科网博主建言中科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59-44875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