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tostudy(白途思)'s Academic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gtostudy 欢迎访问Begtostudy的学术blog!--不要小聪明,寻找大智慧!

博文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联系-审看技术哲学的角度(z)

已有 8206 次阅读 2009-5-19 13:16 |个人分类:科研经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http://jixiang7.blogbus.com/logs/3879484.html

张华夏在《技术解释研究中》首先对科学和技术进行区别,并从二者区别的角度看待技术哲学。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划分,我个人认为,科学和技术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然而,目前,“科学”一词很少在中文中单独出现,它总是与技术连在一起,于是干脆造一个新词“科技”,而人们理解科技时往往更强调后面的“技”,而不是前面的“科”。社会上大多数人不知道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急功近利的假创新不断产生和有市场的原因,不利于真正的创新。事实上,科学和技术不是一回事。科学是从英文的science翻译而来的,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知识”。科学是理性地、系统地探索自然,目的是寻求真理、发现新知识。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往往是受好奇心的驱使,不可能预知所研究的东西有没有用,其成果通过发表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得到科学界的承认,有些成果会有意想不到的应用,有些则可能永远也不能应用。 技术译自英文的technology,由希腊文的“艺术或技巧”和“学问”两个字根构成,technology是有关实用技艺和工业艺术的学问,研究的是知识的实际应用,目的是发明,其成果往往可以申请专利,也能在研究期刊上发表,但不一定马上能成为产品。一项发明从概念的模型或设计到形成产品,还要经过大量的技术开发工作,包括改进设计、优化制造工艺或程序等。 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品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需要经过多次的循环、反馈和反复,也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开发三方面的科学和技术人员脚踏实地地工作,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戈菲在《技术哲学》一书中同样强调,技术与科学、技术与工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他认为工艺是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就是应用科学,如果说工艺属于应用科学,那么就存在从科学到技术和从技术到科学的循环:”工艺处于技术和科学之间,并以它们之间的互相渗透为特征“,戈菲认为人们往往把技术与工艺混淆起来,或者确切的说,认为技术是以工艺为模板的,这种认识伤害了技术本身。

      张华夏在《技术解释研究》中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引用贝尔纳的定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研究方法;一种知识的积累性传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人们有关宇宙的信念和态度的形成最有影响力的力量。张华夏认为的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他将技术看作达到某种实际目的,在实践中组织起来并加以具体化的智慧手段。

      科学&技术,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目的的不同;研究对象的不同;在处理问题和回答问题使用的词语不尽相同。联系在于:在某种历史情景下,二者都被看作是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在多数情况下,科学在技术的促进下与技术相协同进化。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与科学相比,与诸社会因素有更为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关系。前一段围绕这一问题,有工具论、社会决定论(或价值决定论)、技术决定论(技术自主论)三种主要观点的论辩。一个基本的看法是,技术与社会、文化(或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需要一种关于它们之间双向作用的更为具体的理论。这当然不是上述三种观点的简单汇集或折衷。多数学者认为这里的互动关系不可能是那种单一因果对应的简单决定关系。但很多人认为,决定论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假设,因而倾向于赞成一种“温和的决定论”。

      从对戈菲的科学、技术、技艺的区别,到张华夏的科学与技术区别和联系,我个人观点认为,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新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在于,科学仅指自然科学。科学和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象,但严格的说,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学认识的对象。不仅要认识其宏观和外观,还要认识其内部各个层次上的精细结构,运动特点及运动规律。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比科学的历史久远得多,某些技术即使在今天也完全可以脱离科学自主发展。但是时至今日,技术上的进步,总体来说基于科学的发展,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都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的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新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差异虽然科学和技术如此密切相关,但二者毕竟有所不同,而且有本质的差异。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而按照预定的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可以树立目标,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也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的。

      技术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也完全是可以规划的。特别是国际上已经实现的技术,我们做一个具体的规划,安排一定的力量,经过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是可以做到的。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制定的科学规划中有关技术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议下制定的发展高技术规划,也属于同样性质,在总体上也同样顺利实现了。但是要实现国际上还从未实现过的技术,特别是那些包含科学上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技术,就很难预见何时可以实现了,例如核聚变能量利用问题。虽然时见全世界媒体的炒作,迄今也无法断言何时可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难以预见,因此也难以规划。我们可以做的也无非是和半个世纪以前一样,勾划出各个学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但是如前所说,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我们现在看见的主攻方向是根据当前的科学发展态势所认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后整个科学发生变化,重要方向也会随之变化。如果我们硬性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机会。我们认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须随时修正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试想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还没有提上日程时,我们如果在当时制定规划,在生物学领域内我们能够预见到蛋白质组学,能够预见到生物信息学吗?  

      我们都读过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故事,即使这些故事是真实的,现代科学也已经不是阿基米德和牛顿的时代了,不是靠灵机一动就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了。现代科学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长期工作的积累,有时是个人工作的积累,有时甚至是一个研究集体或几个研究集体几代人长期工作的积累,这就是诺贝尔奖为什么经常出现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些实验室的原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4554-232887.html

上一篇:复审回来了,压力好大啊
下一篇:论文被拒,改名改logo以作纪念!
收藏 IP: .*| 热度|

2 李宁 黄富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