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ll 为中国科研增添原动力! 加油!

博文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确定国花的大国 解决国花问题迫在眉睫!!!

已有 6332 次阅读 2007-7-23 13:4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确定国花的大国。因此,关于这个花卉王国最高荣誉的评选,竞争一度非常激烈,一国一花,一国两花,一国四花甚至一国五花都曾经有不同“派别”支持。最新竞选“咨询”显示,最有影响力的“一国两花派”和“一国五花派”双方势均力敌,由于其中变数巨大,选情更显得扑朔迷离。

  有人认为“一国五花”胜出几率很大,因为“一国五花”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他们获胜,在广东地区颇有名气的“国兰”很有可能上榜。

  也有人说“梅花、牡丹双双当选”呼声最高。“花王”牡丹洋洋自得,“不管一国几种国花,反正总有我的一个‘席位’”;“花魁”梅花也不甘示弱,“支持我的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悉,今年两会期间,我国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教授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提交确定国花的提案,并得到了明确答复,“2008年前将确定国花评选。”

  在中国,“国花”之争已经上演了20多年,这20年来究竟发生了哪些关于国花惊心动魄的“争斗”?最终谁能够笑傲百花成为真正的一国之花?本报记者连日来对广州、北京等地的行内人士进行了采访。策划/窦丰昌 文/赵琳琳

  牡丹自述

  我是人见人爱、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仪态万千的“百花之王”牡丹。这可不是开“海口”自夸,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土疙瘩”,说我“母仪天下”也一点不过分。别看我的脸圆乎乎的,可圆得各有不同,所以我的脸形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另外我的文化内涵可深厚了。所以我争夺“国花”宝座如瓮中捉鳖。

  为了夺“国花”桂冠,我和梅花还打了一架。1994年,由中国花卉协会组织、“粉丝”们在全国进行了国花评选。当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里有18个都选我当“老大”,58.6%的“粉丝”都投票给我,要是就选一种国花,我才是名副其实的百花之王。

  梅花自述

  别说我“酸”,不然我和你急!我是一朵有风骨的花,在寒冬腊月我第一个在霜雪中盛开,可不是开得哆哆嗦嗦,而是一身正气傲视霜雪,而且我的寿命极长,现在我在中国已经活了4000多岁了,打商朝那会儿,我就看着中国长大了。所以中国的文人才子最喜欢我,他们把我和松兄及竹兄并称为“岁寒三友”,觉得他们都应该像我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在老百姓当中人气可是很旺的哦,他们叫我“花魁”,因为我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能象征“龙的传人”的精神。要选真正的国花,我可不急,我那么多“粉丝”,他们会替我着急。

  兰花自述

  我可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花,别的国家可没有什么花和我长得很像,别看我娇娇弱弱,独自开在清净的地方,我的影响力可不小,我的美丽和幽香之气连孔夫子都打动了。

  人们给我取了好多好听的雅号,说我有“王者香”、“隐者香”,还叫我“花中君子”。就因为,我身上的文化味儿特别浓,曾经被评为“四小国花”之首。

  我在祖国培育出的品种属世界最多,特别是在岭南地区被广泛种植,在地域上更能代表南方。因此,和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一起竞选国花,我信心十足哦。

  缘起 62名院士签名力推“双国花”

  “百花之王”牡丹和“花魁娘子”梅花再次成为“焦点”,原因是中国的“国花”评选又开始暗潮汹涌,62位院士联合签名力推它们成为“双国花”。

  我国著名花卉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已经88岁的陈俊愉是推动“国花”竞选的“重磅”级人物,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内地最早倡导评选“国花”的人。日前,他和另外61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联合签名倡议,呼吁尽快把梅花和牡丹确定为“双国花”。

  本报记者昨天了解到,在这份《关于尽早确定梅花牡丹为我国国花的倡议书》中的签名里,不但有陈俊愉的名字,还有大名鼎鼎的吴良镛、袁隆平等。

  倡议书说明了这次62名院士力推双国花的原因:“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我国是迄今为止唯一未定国花的大国,这与中国‘园林之母’的称号极不相称,也不利于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深厚花文化的魅力、支持中国花卉业参与国际竞争。”

  陈俊愉教授的助手,中国花卉协会梅花分会负责人代树刚说,陈俊愉最希望看到的是一国两花能够最终实现。中国幅员辽阔,“一花”极难代表,而“两花”在许多国家已有先例。早在1982年,陈俊愉就提出了以梅花为国花的建议,1988年,他又提出了“一国两花”的构想。

  内情 国花之争关系产业经济利益

  “关于确定国花的提案,陈先生每年都在提交。”代树刚说,今年两会期间,陈先生又一次提案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并得到了明确答复,“2008年前将确定国花评选。”

  一位曾经参与过20世纪90年代“国花评选”的知情人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就曾经有过关于国花的评选,牡丹位列榜首,1986年的中国名花评选活动,以陈俊愉教授为首的114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定梅花居首,牡丹紧随其后,国花之争从此开始,一争就是20年。最近的一次国花评选发生在1994年,这一次牡丹差一点就入主国花之位,兰、荷、菊、梅距离‘小国花’只有一步之遥。”

  为什么对于哪种花能够入选国花大家如此紧张?有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对于花、花文化的热爱,还有其他利益的考虑。一旦一种花得到“国花”的尊贵称号,它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这位人士说,一旦某一种花真的获此殊荣,产量将会迅速扩大,研究的重视程度会大大提高。每个省每个地方都希望能有国花的芳踪,各种重大的场合都将有国花的倩影,海外华侨也会对国花大加宣扬,它的图案、以它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将无法估量。

  焦点 “一花”、“两花”还是“五花”

  据悉,关于国花之争的众多“流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各说各的”,其中尤以一国多花论为多,最主要的说法有4种,分别是“一国一花”、“一国两花”、“一国四花”和“一国五花”,当时最“奇特”的主张居然是一国12花,分别象征12个月份。

  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设在广州,会长何清正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对国花选举有影响力的分为两大派,一派以陈俊愉为代表,他们拥护“双国花”,另一派以政协委员邵华将军为代表,拥护“一国五花”,在广东普遍种植的兰花在其中就有一席之地,并曾被评为“四小国花”之首。

  何清正认为,梅花当然好,但它是园林用花,不是家庭观赏类花,牡丹也不错,可集中栽培是在黄河流域,无法充分代表南方。如果采取一国五花的做法,更能充分代表中国5000年文明和辽阔大地。

  但也有人对是否需要多个国花表示怀疑。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秦魁杰提出质疑:“真的有必要搞两个国花吗?100多个有国花的国家当中,真正选了2个国花的不到10%。比如在日本,日本皇室的国花是菊花,但是民间公认的国花是樱花,双国花一个代表皇室,一个代表民众,这和历史传统有关。如果我们也选出两个国花,她们各代表什么?太分散了反而不好,选择一种国花才不会分散寓意。”

  中国花卉协会

  一国几花无定论

  关于国花沸沸扬扬的争论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注意。本报记者日前联系到了国家林业局花卉处,一位王姓官员告诉记者,这个事情他们“很注意”。目前关于国花评选最直接的参与和组织机构就是他们的下属单位中国花卉协会。

  “还没有全国人大的授权”

  本报记者昨日联系到中国花卉协会,一位张姓负责人表示,国花评选确实“很有必要加快速度”。“现在,中国花卉协会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推动国花评选尽快进行,但是尚且没有下一步具体做法。”他说,因为国花评选需要全国人大通过,“但我们还没有全国人大的授权”。

  关于目前究竟应该选几个国花的做法,他表示“这很敏感。”他说:“不管是一种花,还是再多的花,就算是把所有的花都放在一起也概括不了,在陈俊愉教授提出这一倡议后,大家都很关注究竟我国应该评选几个国花比较合适。”

  “肯定会参照国外做法”

  那么是否会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搞“双国花“?他说“肯定会参照国外做法,但参照大多数国家做法,还是参照少数国家做法,尚无定论。”

  一国多花的争论

  “一国一花”:其中又分为“拥梅派”和拥“牡丹派”;

  “一国两花”:是原来主张一国一花“拥梅派”的陈俊愉院士提出的,也就是梅花、牡丹同任国花;

  “一国四花”:认为应该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司春夏秋冬四季;

  “一国五花”:认为可以采取“一主四辅”五名花同为国花的方法,让牡丹为主国花,兰花(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为“中国四季名花”。

  部分国家的国花

  美国:玫瑰。

  象征美丽、芬芳、热情;玫瑰同时还是英国、西班牙、卢森堡、保加利亚的国花。

  德国:矢车菊。启示人们小心谨慎与虚心学习

法国:香根鸢尾。

  体大花美,婀娜多姿,与百合花极为相似,由于欧洲人常把鸢尾花称作“百合花”,所以不少人以为法国国花是百合花。

  加拿大:枫树叶。新加坡:卓锦·万代兰。象征卓越锦绣,万代不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33-4836.html

上一篇:国足惨败9大原因透彻分析
下一篇:建议老师们每天吃一个苹果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