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春
爱好群论40年:五魔方和Ih点群
2025-8-18 03:06
阅读:333

《五魔方和Ih点群》序言

爱好群论40年:五魔方和Ih点群

         1985年,我在吉林大学读固体物理学硕士时,学习了丁培柱教授的《群论》课,从此我喜欢上了群论,但是,我最爱是点群。今年是2025年,40年过去了,《五魔方和Ih点群》就是“我最爱是点群”的一个证据。

         点群是群论的核心内容,点群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有化学家)用点群来描述分子的对称性。德国数学家Arthur  Schoenflies(1853-1928),首先把群论用到晶体学,从此有了点群。我近期的博文《魔方和Oh点群》与《五魔方和Ih点群》,这里的符号OhIh就是这位德国数学家Arthur  Schoenflies首先使用的,现在称为Schoenflies符号(Schoenflies notation)

         德国物理学家Carl Heinrich Hermann(1898-1961),确立了点群在空间群中的地位。随后,法国晶体学家Charles-Victor Mauguin (1878-1958)完善了相关的工作。现在的所谓点群和空间群的国际符号(international notation),就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即Hermann–Mauguin notation,可以表示点群平面群和空间群。

         Ih点群有120个元素:24C5轴,20C3轴,15C2轴,24S10轴,20S6轴,15个镜面,1个单位元素,1个反演中心。

        点群IhC元素和S元素列表如下:

五魔方安放在笛卡尔坐标系

         为了用“魔方方程”描述五魔方,我要把五魔方安放在笛卡尔坐标系,我把五次轴给了Z轴,把二次轴给了Y轴,也就是说,Z轴是一个五次轴,Y轴是一个二次轴,X轴啥也不是。Z轴和Y轴的安放就决定了笛卡尔坐标系原点和五魔方正12面体中心重合。Ih的所有对称元素都穿过笛卡尔坐标系的原点。例如,所有的C转轴和S转轴都穿过坐标系原点,所有的镜面都和坐标系原点相交,反演中心就是坐标系原点,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群的所有元素都交于一点,这个群就是点群。

         科学符号是科学概念的第1载体,对理解科学和使用科学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符号也是建立物理图像的基本模块(积木块),我对230空间群的理解(构建物理图像),就是用数学家的积木块(Schoenflies notation)搭建的。230空间群对应32种点群,也就是说,有的点群对应多个空间群。例如,Oh点群对应10个空间群,只能标记为Oh^1, Oh^2, ------, Oh^10。而国际符号(Hermann–Mauguin notation)却能一对一地标记,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使用数学家的符号(Schoenflies notation),因为我对点群更为专注,我理解点群的物理图像就是用Schoenflies notation积木块搭建的。

         以上是有关空间群的10本在线工具书(手册),高级软件(AI)可以直接调用这些数据。

         1890年,俄国数学(晶体学)家Evgraf Stepanovich Fedorov(1853-1919), 首先从理论上推导出了230空间群。1891年德国数学(晶体学)家Arthur  Schoenflies(1853-1928)关于230空间群,完成了同样的推导。1892 年,Fedorov Schoenflies 在通信中找到了 230 个空间群的正确列表。1894年英国数学(晶体学)家William Barlow(1845-1934)关于230空间群,也完成了同样的推导。由此可见,1900年之前,数学家已经完成了230空间群的正确列表。点群是空间群的基础,德国数学家Arthur  Schoenflies完成了奠基性的工作,OhIh符号就属于Arthur  Schoenflies100多年前使用的符号体系,特别适合于构建点群的物理图像。

        点群Ih120个元素,点群Ih和五魔方的巧妙关系,比点群OhRubik魔方的巧妙关系更好玩。

科学网48个魔方体会魔方和Oh点群” - 李世春的博文

科学网魔方:从几何到代数,从代数到几何 - 李世春的博文

如果你有120个五魔方(Megaminx),用Ih点群的120个元素操作之后,再把它们按照点群元素类型摆放在一起。此时此刻,一眼望去,你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能真正体会Ih点群的奥妙。买到手的五魔方,打开包装之后,五魔方处于复位状态,我把处于复位状态的五魔方称为新五魔方,简称为五魔方。

只有3个角块处于置换状态,其它小块都处于复位状态

2   五魔方W面上的角块置换三角形

用操作序列B1W3B1A1B4W4B4W1B1A4B4W4B1W3B4= T0,操作一个五魔方之后,就在W面上产生一个置换三角形。需要强调的是,“五魔方和Ih点群”的故事开讲的时候,这里已经有两样东西:一个三角形(几何)和一个操作序列(代数),如图2所示。我用Ih点群的120个元素,分别操作图2 (a) 的三角形和序列T0= B1W3B1A1B4W4B4W1B1A4B4W4B1W3B4)^1,就会得到120个三角形和120个操作序列,这120个三角形和这120个操作序列一一对应。换句话说,就是点群元素可以把这个三角形操作到某面的某位置,标记为Ih三角形;点群元素也可以先操作T0,得到一个新的操作序列,标记为Ih序列,用这个Ih序列产生的三角形,和那个Ih三角形完全重合,这就是“五魔方和Ih点群”的物理图像,也是它的数学含义。需要说明的是,五魔方有12个面,图2(a)中示意出6个面,图2(c)中示意出另外的6个面,图2(b)是一个实际的五魔方W面正视图。

3 描述了五魔方12个面的方位关系,我把五魔方的12个面分为二组,以W面为中心的6个面,分别表示为W,A,B,C,D,E,如图3(a)所示,以S面为中心的6个面,分别表示为S,F,G,H,M,N,如图3(b)所示。

(a)                                     (b)

五魔方12面的方位关系

                   

(a)                                      (b)

五魔方的W-6面和S-6

        4是五魔方12个面的展开图,每个五边形的相邻关系,满足图3的方位关系。图5和图4一样,是五魔方的展开图,但包含了每个小块的展开细节。从力学结构看,五魔方有:20个角块,30个边块,12个心块。心块有1个色面,边块有2个色面,角块有3个色面。五魔方展开之后,如图5所示,每个五边形有11个色面。我用英文字母表示色面,这样就把颜色问题转化为文本问题,便于计算机输出。由此可见,五魔方的状态就是一个12X11的矩阵,而五魔方的每个面又是一个五边形矩阵,我把它称为文本矩阵,如图6所示,是计算机输出的五魔方状态的文本矩阵。

            

(a)                              (b)

五魔方的状态和文本矩阵

 

(a)                                      (b)

计算机输出文本矩阵(五魔方状态)

         学习群论有三种境界:学,用和玩。学,如何学?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1985年在吉林大学研学了丁培柱的《群论》课;用,我1991年开始用丁培柱《群论》课的思想,建立魔方方程,初步实现了学以致用;玩,把学和用结合到妙处,才算是玩,是最高境界。如果我把《五魔方和Ih点群》按照时髦的套路发表在刊物上,那就算不上是玩的境界。我把《五魔方和Ih点群》先公布(发表)在科学网上,这就是玩的境界O(_)O

         用计算机玩五魔方,先要有数学模型,然后是具体的算法,然后是计算机编程,最后是晒()出结果。我用计算机玩五魔方,是从Ih点群出发,代数和几何地进入魔方方程(数学模型),所谓算法就是“从数学到结果”的章法和文法,我要的“结果”,有时是“五魔方的状态”,有时是一串“操作序列”,有时是一个Loop。为了让计算机按照我要的格式输出结果,为此,我还要逆向返回计算程序,修改算法,有时还需要修改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当然了,我的数学模型就是模块化的,算法和数学模型对应,也是模块化的。我用的程序语言是VB,我的程序是完全的裸码,因为我不会包装,我也不打算包装我的程序。但是,我的VB程序非常好用,例如,用120Ih点群元素操作T0,我只要点一下程序的运行键,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得到120个新的操作序列。然后,在魔方方程模块下,再点击一次运行键,我就得到了120个五魔方的状态,这些五魔方状态分别对应那120个操作序列。

         我写《五魔方和Ih点群》的工作量,主要是如何整理和解说计算机输出的文本结果。当然了,在我写文章的桌子上方,挂着一盏“Ih点群”的灯,我会让Ih点群的光辉,照亮《五魔方和Ih点群》的每个段落。

         1991年建立的“魔方方程”,不但适用于Rubik魔方,也适用于五魔方(Megaminx)。《五魔方和Ih点群》,是我用计算机玩五魔方后得到的结果,充分展示了Ih点群的奥妙。

         我从1985年学完《群论》课之后就开始玩点群,我构造了所有32点群的乘法表,后来又构造了Ih点群的乘法表,所有这些工作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这也锻炼了我的计算机编程。为了确认我构造的32点群乘法表是正确的,我又用230空间群验证了我的32点群乘法表,因为我要做到正确无误。我的AEC(原子环境计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从点群到空间群,再到AEC,所有这一切都是从玩魔方开始的。点群有两个biao:一个乘法表(biao),一个特征标(biao)。我对乘法表更感兴趣,因为我要建立点群操作的物理图像,以便达到“用魔方玩点群”和“用点群玩魔方”的境界。现在,我能用Ih点群操作五魔方的操作序列,这就说明我已经达到了真正玩的境界O(_)O

序列T0产生的三角形

         如前所述,《五魔方和Ih点群》的故事,开场时就有两样东西: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操作序列,前者是由后者产生的。如图7所示,序列T0=(B1W3B1A1B4W4B4W1B1A4B4W4B1W3B4)操作一次,标记为()^1,操作两次标记为()^2,操作三次标记为()^3,显然,用T0这个操作序列,操作三次,五魔方就回到出发前的状态,即()^3=I,完成一个Loop

      以上段落,()表示(B1W3B1A1B4W4B4W1B1A4B4W4B1W3B4)

        

(a)                                       (b)

8  C5(W)元素转动了置换三角形

         再举个例子,说明点群是如何操作五魔方的。C5(W)Ih点群的一个元素,就是垂直W面的C5轴。图7中的三角形(8(a)),用C5(W)操作后,相当于三角形围绕垂直W面的轴逆时针转动了72°,如图8所示。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三角形是置换三角形,在图8(a)中,是顶点为(WAB)(WDC)(WDE)的置换三角形;在图8(b)中,是顶点为(WBC)(WDE)(WEA)的置换三角形。C5操作的是一个置换三角形,就是置换3个角块的三角形。

        我也可以先用点群元素C5(W)操作T0操作序列,得到新的序列T(C5(W)),我用这个新的序列T(C5(W))操作一个五魔方,就会得到图8(b)的结果。点群操作五魔方的操作序列的表达式可写为

C5(W)T0=T(C5(W))                    (1)

T0=(B1W3B1A1B4W4B4W1B1A4B4W4B1W3B4)T(C5(W))=(C1W3C1B1C4W4C4W1C1B4C4W4C1W3C4)

点群Ih的元素C5(W)操作T0操作序列,得到了1个新的操作序列T(C5(W))。用这个新的操作序列T(C5(W))操作一个五魔方之后,就会得到图8(b)的结果。

 

(a)                                (b)                                (c)

9  C3(WAB)元素操作置换三角形

C3(WAB)Ih点群的一个三次轴元素,五魔方的中心(o)到顶点WAB的连线o-WAB,就是C3(WAB)轴。如图9(b)所示,W面的置换三角形以o-WAB为轴逆时针转动120°,就到达A面,如图9(c)所示。

         Ih点群的120个元素,有103个元素涉及到转动问题。描述一个转动有三个要素:转轴,转角和转向。教科书里的点群,转动轴是一条直线,是没有箭头的。如果要数学地表示点群的转动元素,必须要明确转轴,转角和转向。例如,C3(WAB)的定义是:o-WAB为转轴,转轴的方向是从oWAB,转轴方向确定之后,根据右手规则,转向也确定了。因此,在图9中,根据右手规则,C3(WAB)W面的置换三角形转动到A面,转动的角度为72°。所谓右手规则,就是拇指为o-WAV方向,弯曲的四指朝向转动方向,因此转动72°就达到A面。

(a)                                 (b)

10   五魔方中Ih点群的转轴

          如果垂直Z轴过Y轴切割五魔方,正好把五魔方对半平分。五魔方的一半位于Z>0;五魔方的另一半位于Z<0。我把Z>0的一半称为上半球,Z<0的一半称为下半球。位于上半球(Z>0)的心块,边块和角块,正好占五魔方的一半。也就是说,在五魔方的上半球,有6个心块,15个边块,10个角块。

         Ih点群的角度看,由图10可见,五魔方有6个五次轴,每个五次轴穿过两个心块,一个在上半球,一个在下半球;五魔方有15个二次轴,每个二次轴穿过两个边块,一个在上半球,一个在下半球;五魔方有10个三次轴,每个三次轴穿过两个角块,一个在上半球,一个下半球。

         从力学角度看,五魔方有12个可转动的面() 因为转动的角度对应72°,144°,216°,288°,相当于Ih点群的五次轴。五魔方的每个面对应一个五次轴,五魔方共有12个面,因此五魔方有12个五次轴,这和Ih点群不同,Ih点群只有6个五次轴。

11  角块置换三角形和操作序列T0

         我用T0操作一个五魔方,得到图11所示的图案,即经过T0操作后,五魔方只有W面的三个角块发生了置换,五魔方的图案是一个角块置换三角形,其他所有的小块都处于复位的状态。

         我用Ih点群的120个元素操作T0之后,得到了120个新的操作序列,用这120操作序列操作五魔方后,得到了120个五魔方的图案,我把这120个五魔方图案称为Ih点群操作序列图案。

        我用Ih点群的120个元素操作图11的置换三角形,可以得到120种图案,这120种图案和刚才的Ih点群操作序列图案一一对应。这就是《五魔方和Ih点群》的故事。因为篇幅太大,我准备按照Ih点群元素类型分为

《五魔方和Ih点群》(1)24C5元素

《五魔方和Ih点群》(2)20C3元素

《五魔方和Ih点群》(3)24S10元素

《五魔方和Ih点群》(4)20S6元素

《五魔方和Ih点群》(5)15C2元素

《五魔方和Ih点群》(6)15个镜面元素

科学网吉林大学之光:丁培柱的《群论》课 - 李世春的博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世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21-14980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